三跪九叩大禮。
至此,整個婚禮的家禮部分算是完成了,剩下的朝見、慶賀、頒詔、筵宴等等國禮的部分,都需要等欽天監測算出吉時按日子行事。
朝見禮即是小夫妻倆擇吉日到慈寧宮和慈仁宮向太皇太后和皇太后所行之禮,也就是民間婚禮之後,新婦於第二日拜“舅姑”,給家裡公婆長輩斟茶敬茶的禮儀。“舅”是康熙皇帝,元皇后和孝昭皇后的這個“姑”已經不在,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在,她們也是“姑”。
拜了“舅姑”認識了皇家諸人,就開始下面的慶賀大禮。當下中宮正位無人,受到康熙皇帝正式冊封,手持太子妃印章的太子妃就是紫禁城的後宮之主。所以這次的宮廷慶賀禮也是屬於國禮,欽天監官測出吉時後,王公大臣都要叩拜在丹陛之下進獻賀表。
而儲君大婚既然是大清國的國家盛典,當然必須要從國家的高度來安排各項相關禮儀,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項禮儀就是頒詔禮。通俗的說法就是,在太子大婚儀式以後,康熙皇帝要向全國臣民釋出詔書,公告天下,讓天下人都知道這個國之喜訊。
捧詔官將詔書放到天…安…門城樓的黃案上,然後宣詔官登上城樓,用滿漢兩種語言大聲的宣讀詔書,文武百官站在金水橋南排,耆老領催等另站一隊,面朝北方行三跪九叩大禮。詔書宣讀完畢後,捧詔官將詔書置於一朵金色祥雲內,用彩繩懸空繫著,銜在金鳳口中,放下城樓。禮部司官跪接詔書,然後送至禮部衙署設香案供奉,刊印頒行天下。
最後的筵宴才是類似於老百姓家辦喜事的吃宴席。宴桌安排在太和殿內正中,康熙皇帝作為新郎官胤礽的父親,在大殿內鄭重的宴請太子妃的父親親族以及大清國的王公大臣們。
都察院官員的席位在殿門外西簷下,理藩院官員的席位在東簷下。丹陛上是二品以上諸世爵暨侍衛等席位,丹墀下左右排列三品以下文武百官的席位。外國來使們的席位都設在西面末端。眾人嚴格地依照等級制度做好以後,倭黑大人帶著瓜爾佳族人起身,虔誠莊重的給皇上行三跪九叩大禮。
此時午門鐘鼓齊鳴,世間最美好的音樂,象徵著“萬物位焉,萬物育焉”的中和韶樂奏響了它的《會平之章》,鑾儀衛鳴鞭三響,氣勢宏偉的丹陛大樂改奏《調平之章》。
雅樂清音,莊重神秘,編鐘、 編磬、 鎛鍾、 特磬、 建鼓、琴、 瑟、等十八類一百零五件樂器齊奏,被譽為“中華第一樂章”,讓孔聖人“學之,三月不知肉味”的大清大樂在傳承帝堯聖德孕育希望的同時,也正式宣告前朝和後宮,大清國的太子殿下已然大婚成年,紫禁城裡頭又迎來了一位女主子。
倭黑大人帶著親族行禮完畢,進入他們的座席正襟危坐,大宴這才正式開始。
先喝完茶宴的奶…子茶後,再吃完酒席,酒足飯飽後,丹陛上開始進行以“武”著稱的滿洲傳統舞蹈慶隆舞表演。宮廷藝人身著獸皮頭戴面具惟妙惟肖的肢體動作,讓在做的八旗子孫們都追憶起自己的祖先們在白山黑水之間掙扎求生的艱難歲月。
喜宴的氣氛達到了**,眾人一片熱鬧歡騰,參加宴席的大臣們在大殿內興高采烈的跳起了文舞喜起舞,兩兩一對依次向他們的康熙皇帝和太子殿下進舞。最後還有滿蒙大臣興致勃勃的表演了他們的拿手技藝,蒙古樂曲、高麗筋斗、回子樂、粗緬甸樂等等。
盡興的舞樂結束,倭黑大人又帶著親友族人給康熙皇帝一跪三叩謝恩,禮部堂官向皇帝奏告筵宴禮成。鳴鞭三響後,康熙皇帝和胤礽在大臣們的跪送下,起駕回到內廷,為時半個月的大清國太子的大婚禮儀,終於完美的落下帷幕。
胤礽癱坐在御書房的藤椅上,兩眼放空,腦袋裡只有一句話,“皇阿瑪,兒臣的大婚儀式終於完成了。”
怪不得古人把大婚看的這麼重要,不重視不行啊,自己花這麼多時間精力才完成的儀式,不重視一下都對不起自己這些日子的辛勞。老百姓都說談婚論嫁非小事,三書六禮見忠心。毫無血緣的兩個人,要一起過一生之久的日子,何以為重?!
康熙皇帝無視兒子這幅累慘了的模樣,兀自一臉滿足,滿意,欣慰,嘉許···的看著他,頗為老懷大慰笑了笑,“嗯,圓滿順利的完成了。從此以後,兒子你就是已經成親的大人了。”
少年太子微微眯著眼睛,輕輕的搖了搖藤椅,用一種四平八穩的語氣說道:“皇阿瑪,您看,兒臣還是十二歲,沒有因為完成大婚之禮就高出來一尺,也沒有因為大婚就直接變成二十歲的小青年。”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