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 康熙皇帝自己說著“詞不達意”,但是面對殿裡漢臣們齊齊發黑的臉色,卻也感覺到有點兒不好意思。 “朕覺得吧,這裹腳是從唐宋時期開始的,當初也就是為了讓小女兒家的腳長得齊整些。 現在這樣的情況,著實是有點兒太過了。”
“皇上,微臣有話說。” 原來是內閣大學士李光地這位漢臣站了出來。
“微臣以為,倭黑大人所說,話糙理不糙。在微臣十三歲的時候,曾全家遭遇山賊,微臣和小廝們攙扶著母親奮力逃生,但是微臣的一位姐姐卻因為小腳,跑不動,被賊人追上慘遭殺害。”
李光地大學士說著說著聲音慢慢的低了,說起這段往事難免引起心中的傷痛,抬袖擦了一把眼睛,舒了口氣,才繼續道: “因此,微臣家裡的女兒都沒有讓裹小腳。”
“現在大清境內的戰事基本快要結束了,當然不會再有倭黑大人所說的情況。可是微臣還是認為,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微臣再怎麼盡心盡力,也不能保護女兒們一輩子, 她們自己健健康康的,能跑能跳的,比什麼都好。”
滿殿的大臣們因為李光地大人的這番話陷入死寂,都收斂神色沉默著。
就小太子感受到的情緒,有的是不以為然甚至強烈的不滿,有的則是感同身受跟著難過,對李光地大人深表同情。也有的大臣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當然,這些人大多是滿臣。
“皇阿瑪,兒臣也有話說。”
“哦,太子有什麼想法,說來聽聽。” 康熙皇帝看著小太子剛剛站在那裡跟一根小青竹似的,學著他做出一副面無表情深沉的模樣,心裡那是滿滿的欣慰和驕傲。
太子有想法,他當然也是樂於傾聽。可又想到小太子昨天在那些摺子上,留下的簡化到不能再簡化的“耿直”批覆,心裡就有點兒打鼓,希望這小子不會說出來什麼“驚人之語”。
“謝皇阿瑪。” 小太子理理思緒,慢條斯理的道出他的觀點:“兒臣認為當前女子的 “裹腳”風俗,是大事也是小事,是國事也是家事,應當認真對待,不能放任自流。”
“怎麼說?” 康熙皇帝來了點興趣。
殿裡的大臣們也都是安靜的等著小太子的“下文”。想知道這位天天喜歡折騰匠人們的那些活計,卻因為身體原因,連日常的四書五經功課都停了好久的太子殿下,會說出來什麼道道來。
“皇阿瑪,兒臣先說小事。可能在場的大人們都認為,這不就是一個小女子的習俗嗎?不耽誤她們學習女紅管家,也不耽誤她們出門請安聚會。兒臣覺得也是這個理兒,沒錯兒。”
“再說家事,兒臣也同意,這是士族豪紳,平頭百姓家的家務事。男主外女主內,家裡的女主子負責管家理事,教養子女。安排女兒裹腳就和安排家裡的菜米油鹽一樣,都是屬於各家各戶自己的私事。”
“似乎是有那麼點兒不應該把這件家事,拿到商議國際大事的乾清宮來說。”
“可是兒臣覺得,皇阿瑪心繫天下蒼生,大人們也都是老百姓口裡的父母官。這大清子民的任何事情,不分大小,不分內外,都是要給予關心和關注的。既然如此,這裹腳的風俗也應該被認真的討論,謹慎的對待。”
“兒臣常聽皇阿瑪說李光地大人才品俱優,尤其一片忠心難得。今天聽到李大人講述的過往,覺得李大人孝順父母,愛護子女,其情更為可嘉。”
“兒臣可以想象,李大人家的家風應該是很好的,李大人那位遭遇不幸的姐姐如果能夠長大嫁人,應該也會是一位很好的當家主母,很可能會給我們大清教養出來幾個優秀的父母官,造福一方百姓。”
“女兒家的事情雖然是小事,是家事,但是他們作為這天下萬民的女兒,妻子,甚至是母親,一族宗婦,卻是對他們自己的家庭對我們大清國,亦或者是對後代子孫們都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因此,女兒家的事情,既是國事也是大事。”
“倭黑大人對於南方各地有些小姑娘明明有機會逃生,卻因為裹著小腳,跑不動而遭難的事情心生憐憫,同情那些失去了女兒的父母們。兒臣不認為倭黑大人有什麼錯兒,反而應當獎賞。”
小太子把他剛剛看到的,有關古華夏女子裹小腳,抄背《女戒》等等不平等待遇的各種資料,粗略整理了一下,一口氣都說了出來。
同為父母所生,女子也沒有不事生產吃閒飯,天天操勞家務教養子女,憑什麼就低了男子一頭?他又想起經常給他繡荷包的三姐姐和五姐姐,還有粉嘟嘟肉呼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