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2 / 4)

小說:八千里路雲和月 作者:換裁判

她只是一個靠著家族關係才得到一切的女人,一個空有容貌而沒有頭腦的女人。

此生,她從不屑於做一個“繡花枕頭”,一個腹內空空的“花瓶”,她立志要做比三位姑媽更加優秀的卓越女性。從她自校長手中接過榮譽畢業生證書的那一天起,她就下定了決心,將來,一定要憑自己的實力,做出一番事業來。

她不想讓自己顯赫的身世成為縛住手腳的繩索,她要讓全天下的人們都知道,高門大戶家出來的小姐,不是個個都喜歡嫁入豪門的,不是個個都不知道人間疾苦的,也不是個個都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的。至少,她不是。

做一名戰地記者的夢想,緣自她在美國求學期間,曾經在圖書館內看到的一本描述一戰戰地故事的書籍。那本書是以日記的形式描寫了戰地之內每天發生的戰事與故事,作者是一名親臨戰爭現場的德國戰地記者海恩斯,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記述下了每天戰場上發生的事情,與所有的將士們同吃同住,乃至一同經歷生死一線,可謂瞭解戰爭最真實最可信的第一手資料。

書中許多幅記錄戰爭真實場景的照片,即是出於作者本人之手。這本書的最後,是以一段寫了一半沒有寫完的日記,與一張幾乎看不懂畫面的凌亂的黑白鏡頭做了結尾。整張照片的構圖中,可以看見的,除了紛亂的一粒粒的小黑點與一塊塊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黑色物體之外,只有大片的天空狀留白。

沒有完結的日記自然表示的是作者已經遭遇不測,在戰場上以身殉職。但那張照片的出處,一度讓她非常疑惑。直到後來有一天,學校裡請來了一名著名的戰地記者蘭德斯前來做演講,當他噙著熱淚,低啞著聲音結束這場演講的時候,她才終於明白,那張完全看不明白構圖意義的照片所代表的是什麼意思。

原來,那張照片是海恩斯在遭遇到炸彈襲擊,身受重傷彌留的那一刻,堅持著用一直死死抓在手裡的相機抓拍下來的最後時刻。那紛亂的小黑點是炸彈落地時氣浪帶起的泥土,而那一塊塊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黑色物體,是被炸死計程車兵的人體組織與破碎的彈片

聽到這樣一個殘酷到讓人有些無法接受的事實,她記得自己當時震驚的無以復加。然後,心就彷彿被什麼東西給緊緊揪起來似的,眼淚忍不住潸然而下。那場演講分明不是煽情的報告會,可在座的所有同學,包括向來堅強的男同學們,也大多被感動的熱淚盈眶。

那個來做演講的記者蘭德斯,就是那本故事書作者當年的同伴與搭檔。當海恩斯以身殉職的那一刻,他因被氣浪掀進了戰壕中而僥倖逃過一死。當他拼死爬出戰壕、九死一生之餘,親眼見證了自己的同伴是如何拼盡了最後一口氣,用相機拍下了生命中最後一張照片,以一種最堅貞與敬業的態度完成了新聞報道的任務,同時,也用自己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了戰爭的無比殘酷。

四年的戰爭結束後,蘭德斯轉行做了出版人,為了紀念在戰爭中壯烈殉職的海恩斯,也為了所有被捲入戰爭而失去平靜生活的人們,他在事業有成之後,專門整理了海恩斯的戰地日記與所有拍攝的照片,自費出版了這本戰地故事。

然後,他利用工作之餘的業餘時間,開始在世界各地演講,以親身經歷與自己的切身體會,一次次的呼籲人們愛惜和平,反對戰爭。他希望人們都能記住海恩斯拍下的那張生命最後瞬間的照片,記住戰爭的殘酷,記住和平的美好生活。

她必須要說,蘭德斯的願望可能終他此生,也都只是一個美好的理想,甚至可能是一個太過虛幻的夙願。因為世界各地,每一天,每一年,到處都有大大小小的暴力與各種名目不同的戰爭在發生。這個偌大的世界,從沒有平靜過。

但是,她也必須要承認,他的演講,至少在她看來是成功的。因為,她不僅僅記住了戰爭的殘酷,和平的美好,而且還激起了她心中難以磨滅的一個念頭——她要做一名戰地女記者。她要象海恩斯那樣,勇敢的在戰爭的第一線,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照相機,將殘酷的戰爭場面帶回給世人看。她要讓世人明白,戰爭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暴力只能讓世界變得更加冷酷與兇殘。

但是她知道,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即使是在美國,真正衝在第一線工作的女記者也是鳳毛麟角,更不用說是在戰爭這樣危險的第一線上。為此,她在其後求學的幾年中,一直致力於挑戰各種對女性記者而言高難度的採訪課題,為的就是要讓自己在各種艱難複雜的環境下,可以學會隨機應變的處理各種問題,可以克服自身先天條件的限制,鍛煉出堅強的心性與體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