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嗎?”
狄爾森有些想哭,動容的摟緊了她,喉間有些發澀,胸間漲滿了對她的無盡的愛意。他嘶啞著喉嚨對她說:
“知道,我知道。放心,就算下輩子,下下輩子,你認不出我的樣子了,我一定還會找到你!”
“逸之”
月光下,陽臺上,他們兩個人緊緊相擁的影子拖得長長的,長長的,長得彷彿看不到盡頭。
作者有話要說:
☆、第一百四十五章
考察團每天的行程都安排的滿滿當當,各國、各軍、各個政府的各色人等紛至沓來,每天都像走馬燈一樣在每一個考察團員的眼前閃過。但他們想要學習和吸收的東西太多,而且出國考察的機會實在難得,所以,就算每個人的身體很累,可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
就好像是乾涸了太久的土地,一旦吸到水,就會無限量吸收水分一樣,考察團的所有人,包括孫立人自己,每天都精神十足的在美方的安排下參觀學習,探訪歐洲各地的各個戰場,與各方人士交流關於每個戰役的看法與見解,瞭解最新型的軍事武器與作戰方法。
隨行而來的兩位女士當然也沒有閒著,當先生們都在前線學習的時候,她們在美方的熱情安排下,參觀訪問歐洲當地的孤兒院、養老院。在歐洲各地生活與學習的中國人本來就不多,歐洲戰場的戰事結束後,出現在歐洲街頭的中國女性更是鳳毛麟角。因此,當張晶英和韓婉婷這兩個穿著旗袍、風姿綽約的少婦在高鼻深目的西方女子陪同下,出現在眾人面前的時候,很多人都禁不住用好奇的目光來打量這兩位來自遠東古老中國的女子。
和善富態的張晶英來自中產階級,高中畢業後即嫁為人婦,在當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裡,高中畢業的女生已經是非常有學識的了,更何況她就讀的學校還是女子教會公學,英文的素養自然不在話下,交流起來也是遊刃有餘。
秀美輕盈的韓婉婷出身豪門世家,從小耳濡目染,本就善於交際,講的一口地道美國南方口音英語的她,又是美國著名的常青藤學校的榮譽畢業生,社交與口才與她的姑媽宋美齡一樣同樣了得,常年陪伴在姑媽的身邊,她深受姑媽行事風格的影響,舉手投足、言談笑語之間都能隱隱的看見宋美齡的外交風範。
一連幾天,她們都在外方人員的陪同下,相繼在歐洲各地參觀了幾家規模較大的孤兒院與養老院。剛剛熄滅了硝煙的歐洲各地,遺留下了許多失去父母雙親的孩子和兒孫戰死沙場而老無所依的耄耋老人。從戰火中走出來的各國政府,儘管財政開支極其緊張,百廢待興,但無一不在救助這些國家未來的希望和贍養曾對國家做出貢獻的老人身上,下足了力氣,歐洲各地均建立了不少收養孤兒與老人的慈善機構。
也許因為狄爾森曾經是從孤兒院走出來的孩子,所以韓婉婷在參觀孤兒院的時候,對那些年幼失沽的孩子由衷的多了一份同情與愛心,從那些外形與狄爾森神似的孩子們的小臉上,她似乎總能看到他年幼時的影子。
張晶英與孫立人結縭多年還是膝下無子,內心不無擔憂之際,對孩子的喜愛程度更是比起韓婉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每一個孩子,她都恨不得能抱一抱,親一親,尤其那些年歲小的“洋娃娃”,可愛的讓她禁不住從心底裡生出無限的母愛,攬在懷中怎麼都不捨得放手。
她們兩人初衷各不相同但卻發自內心的愛心,真誠而毫不做作,並沒有因為在場有眾多記者而有絲毫的虛情假意。她們與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眉眼間流露出來的愛意讓她們的身上似乎罩上了一層閃著母性光輝的光環。
隨著各國記者們舉著相機,大閃閃光燈,將她們的一笑一顰、一言一行統統見諸報端之際,很多人知道了她們,從她們的身上看到了來自遙遠的東方古國的神秘氣息,讚美她們身上那份無與倫比的優雅氣質,稱讚她們豐富的愛心;而更多的人則將她們作為了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紛紛對她們的衣著容貌、家世背景等品頭論足,更有甚者還將她們與兩年前訪美、被報端贊為“和平使者”的宋美齡做起了比較,稱讚她們是從中國來的“愛心天使”。
可能是夫人們美麗溫柔的笑意與得體優雅的姿態更加深得人心的緣故,一時間,人們對兩位東方女性的熱情與興趣,大大超過了孫立人帶領的考察團先生們。他們所到之處,夫人們得到了更多的歡呼聲與熱情的笑臉。就連新聞報紙上,只要是多了些兩位夫人的報道,或是刊登了她們的照片,當天的報紙都能比平常多銷出一兩成。
考察團在波蘭當地參觀訪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