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沒怎麼猶豫,就同意了讓孫子繼續讀書,一年後,還給李成則換了個更好的先生,就是現在的林舉人。
李成則打小就會哄家裡的大人,眼裡有事兒,性子精,對自己想要什麼想幹什麼,早有打算,所以,在自己的婚事上,他是慎之又慎,絲毫不肯妥協。
勸服了祖母,會了幾次友後,李成則倒也認真靜下來溫了幾次書,他這樣的人,最是好面子,慣愛在外頭吹噓,然胸中也並非真一點墨水都無,畢竟也上了多年學,且還心高氣傲自命不凡地指著科舉考試出人頭地做官呢!
埋頭學了數月,翻過了一個年頭,迎來了開春。
李成則要下場,考前的準備自是丁點不用他操心,孫氏白氏婆媳一應安排得妥妥貼貼,生怕他受了這些瑣事的干擾。
穩穩當當把李成則送進了考場。
一考數日,等一切塵埃落定後,自然幾家歡喜幾家愁。
卻沒想李成則運氣當真不錯,公佈成績的紅榜一放,他名字也赫然在其中!
順利透過了縣試,府試,院試,真成了一名秀才!
雖然名次靠後,但這對李家而言已經是大喜!
祖宗保佑!
一時間李家門庭若市,熱鬧極了,坊間鄰里上門道喜,待又過了幾日,李家三位出了嫁的姑太太都先後回了孃家。
孃家出了大喜事,她們臉上也有光,在夫家面前更有底氣。
只有一件,李家大姑太太見著侄兒看中秀才,欣喜的同時不免生出了些小心思來,不為別的,她有兩個沒出閣的女兒,大姑娘十六,二姑娘十五,都正當年,花骨朵一樣的年紀,原本大姑太太已經在給女兒議親,心裡也有了人選只差定下來。
這一番陡然收到訊息侄兒中了秀才,她這才有了別的想頭。
大姑太太以前就聽老孃說過侄兒是個會讀書的,只是那時她沒怎麼聽進心裡,甚至有些不以為意,功名哪裡是那麼好考的,且看著不知多少人從總角稚兒考到耄耋之齡依舊是白身,白白浪費許多錢財不說,更是帶累父母妻兒跟著吃了一輩子苦。
再說李家幾輩子都沒出過讀書人,從根上就沒有這個說法,她心道恐是老孃吹噓,又或是被那小子哄騙。上學的花銷就是個無底洞,最後可別把李家那點家底給耗盡了。
心裡想法很多,但大姑太太不是傻子,自不會真說這些話去討嫌,憑白得罪老孃和白氏。
而眼下卻是情況大變,她那侄兒果真中了秀才!由此大姑太太心思瞬間活泛起來,侄兒未曾說親,自家兩個女兒也沒嫁人,若是能說動母親來個親上加親豈不美哉?
若侄兒以後能更進一步,就算是個舉人老爺,那自家都是走了大運!
越想越興奮,大姑太太旋即收拾了一番,帶著兩個女兒,僱了輛牛車就回了孃家。
李家有大喜,擇了個好日子,擺了兩桌酒,請了親友鄰里吃酒,熱鬧過後,才漸漸平復了下來。
這天,抽著晌午的空閒,大姑太太陪著李老太在屋裡說話,趁機把那事兒提了提。
李老太聽後沒出聲兒,半耷拉著眼皮,半晌後張嘴,道:“這事兒不成,不是娘故意不答應,只是這事,你侄兒心裡早有章程,他是讀書人,不定在外頭先生同窗或要與他保媒,卻不能我們胡亂做得主的,免得壞了則兒自己的打算。”
李老太虎聲虎氣,說得直白,她自然不怕落了女兒的面子。
且大女兒家是個什麼人家,開著一家油紙鋪罷了,怎麼配得上孫兒?
大姑太太臉色有一瞬間的難看,好在很快就調整回來,不過到底心中不痛快,覺得孃家看不起人,侄兒不過才考上個秀才,那眼睛就長到頭頂上去了。
大姑太太同李老太說了些什麼,二姑太太面上裝作不知,其實心裡早猜到了個大概,很是嘲諷,覺得他這大姐還是一如既往的不識相。
不止大姑太太,從李成則中了秀才後,媒婆都上門了好幾波,最後都叫孫氏一一婉拒了。
白氏站在一旁沒說話,心頭卻多少有些可惜。
如此又過了半個月,孫氏亦有些坐不住了,正準備把孫子叫過來,問問他心中可有什麼章程,可相中了哪家的姑娘,自家也好去提親。
然而還沒等去問,李成則卻先回了家,並且說了一個讓全家都震驚不已的訊息。
“祖母,爹,娘,我們家要與明德侯府結親了!”
第2章
一句話無異於一道驚雷,把大家都說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