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時,古府的會客前廳內。洛府二老爺即洛尚書的次子洛九茂帶著最小的兒子洛小榮坐在客位上,青舒和青陽作陪。盧先生是重要角色,自然不能少。而周伯彥,不請自來,坐在一旁同洛九茂說話。
洛小榮已經六歲,依然是那個長的唇紅齒白的像女孩子似的小男孩兒,與去年見到的一樣,仍然極易害羞。他似乎還記得青陽,不時對著青陽靦腆而羞澀的笑。
青陽似乎很喜歡洛小榮,得到青舒的批准,挪到洛小榮身邊坐了,小聲和洛小榮說話。
洛小榮是洛九茂和妻郭氏生的最小的孩子。郭氏懷洛小榮的時候,洛九茂出了點事,郭氏憂思過重,弄垮了身體,腹中胎兒也受到影響,後來早產了半個多月。剛出生的洛小榮很小很小,哭聲很弱,吃奶的時候吃一半吐一半,使得洛府上下都擔心養不活他,每日焚香求神保佑,並盡心照顧,好不容易才給養活的。
從小,他多病多災,身子很弱,性子也很安靜,極易害羞,常躲在家中長輩身後,不與其他府邸的同齡人玩耍。去年洛尚書帶他去古府玩耍,他玩兒的很高興,時常惦記牽著他的手滿院子跑的青陽哥哥。去年冬天,他再次生病,很是兇險,大夫都搖頭說能不能撐過年底難說。
這時候,葉老夫人去寺院求得一卦,便求了德高望重的大師解卦。那大師看了卦象說,若不想洛小榮夭折,便要洛小榮認下一對有福氣的姐弟為姐為兄,而這對姐弟,必須是親姐弟,年紀相差得正好是七歲,還有,女子得是未出嫁的小姑娘。
洛府開始滿京城物色這樣一對有福氣的姐弟,卻始終找不到合適的,正這時候,古瑞星那個好事的聽說了,和洛尚書一邊拌嘴,一邊就說古青陽姐弟就是相差七歲的。洛尚書心裡一動,回府和兒子們商量,便寫信給青舒,說明緣由,希望古青舒姐弟能夠認下他的小孫子為弟。
青舒不信這種事,不過想到在京城的時候洛府與古府的關係並不差,便編了一個平安結,又寫下一封信,將平安結和信請人捎回京城洛府。青舒表明了態度,洛府若不嫌棄,她和青陽自然願意認下這個弟弟,平安結是他們姐弟送給洛小榮弟弟的祝福。當然,她說他們姐弟並不一定就是洛府尋找的有福氣的姐弟,希望洛府繼續找合適的人選。
說來也怪,雖然相隔兩地,認親方式也很含糊,但洛小榮將平安結掛在床邊,每日會對著平安結小聲喊舒姐姐、青陽哥哥。不過幾日,臥床已有兩個多月的洛小榮臉色紅潤了起來,還能坐起來了,連大夫都驚歎不已。這下洛府上下一陣歡喜,認定青舒姐弟便是洛小榮命中的貴人,是借了福氣給洛小榮的人。
洛小榮的病好了,洛尚書從古瑞星處聽說了盧玄方在輝州古府上教習古青陽讀書,便動了心思,想將這自小體弱多病的孫子送到古府上去,期望小孫子能健康長大是其一,期望小孫子能拜入盧先生門下是其二。
洛小榮的娘郭氏萬般不捨,但想到兒子是借了古青舒姐弟的福氣才活下來的,也許與借了福氣的人近了,身體會更好,便忍痛同意。如此一來,全府達成一致,便由洛九茂這個當親爹的將洛小榮千里迢迢地送來了古府。
洛九茂同周伯彥說話的時候,還不時分心看向旁邊,見兒子一臉喜色地不時小聲喊著青陽哥哥,而青陽很是愛護地陪著他兒子說話,他非常高興。
世事便是如此,為人父母的,即便最初是一個純正的無神論者,但在子女的病痛面前,他們可以放下任何堅持,可以去相信從前從不相信的事物,只為一個願望,讓子女遠離病痛。洛九茂起初很是反感認親這種事,可兒子的病請了御醫也治不好,大夫們一致搖頭說他的兒子很難度過新年去。眼看著兒子日漸虛弱痛苦的模樣,他差點急白了頭。後來,兒子認下義姐義兄後病情開始莫名其妙的好轉,他開始願意去相信鬼神,更願意將兒子送到古府上來,只願兒子能健健康康地長大成人。
有客在,古府上下一陣忙活,將客人安頓下來。
洛小榮很粘青陽,小聲告訴爹爹,晚上想和青陽哥哥一起睡。
洛九茂覺得不好意思,但小兒子很少提要求,便厚著臉皮替兒子問青陽可不可以。青陽覺得新鮮,立刻答應,答應完才想起來沒問姐姐。這時候陳喬江這個好事兒的也插了進來,喊著他也要晚上和青陽一起睡。
青舒覺得無所謂,便帶著丫鬟親自為三個男孩子鋪好了被褥,囑咐關木頭和元寶有任何不妥趕緊去叫她。
夜色晚了,青舒洗漱過後,正準備入睡,小娟進來稟報,說是關木頭來報,那三個玩兒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