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奇被刺殺了。
原來慕容圭早就在桓奇的身邊安排了內應,他這次出動了天機閣幾乎所有的高手,趁著桓奇視察軍隊的時候,忽然展開雷霆一擊。桓奇為人是十分小心的,卻也禁不起這樣的內外夾擊,胳膊上中了一箭。
只是一點小傷,桓奇本身也是身具武功的,可是那箭上卻被塗抹了劇毒,荊州方面找來了最好的軍醫給大司馬救治,卻還是沒有絲毫用處,當晚桓奇就毒發身亡而死。
桓奇在荊州經營多年,荊州乃是他的大本營,荊州的兵馬幾乎就是他的私兵,桓奇一死,荊州頓時大亂。
訊息傳回建康,皇帝差點一口氣沒上來,當場暈死過去。他對四大門閥的宗主沒有任何好印象,可是也絕不希望桓奇在這個節骨眼上死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若是荊州丟了,揚州立刻便岌岌可危。皇帝當然還要以江山社稷為重,內鬥什麼的,不妨等擊退了北燕的大軍再說。
皇帝當即緊急召開御前會議,會上路尚之極力主張任命潯陽陶氏的宗主陶鏗為荊州刺史。各大世家卻激烈反對,一直認為朝廷應該保護士族的利益,桓奇為國捐軀,有大功於大晉,理應讓他的嫡子,也就是桓淑妃的哥哥桓勁為刺史,都督荊州軍事。
可是那桓勁能力平平,遠遠不能和桓奇相比,比起陶鏗也差了不是一點半點。可是士族政治下,刺史往往都有家族世襲的傳統,以維護大家族的利益世世代代得到保障。若在平時,皇帝自然不好說什麼,可是現在這等危急時刻,將荊州交給桓勁,就相當於將荊州交給了慕容圭,皇帝自然百般不願。
大臣們分為兩派,相互爭吵不休。一派是高門士族,一派是寒門。其實寒門更佔著道理,奈何高門士族這邊人多勢眾,又都在朝廷中佔據著要職,寒門而能得到高位的,不過數人而已,如何能夠和士族們相提並論。
皇帝是真的快要被氣死了。他看到身為沈家宗主的沈昀一直閉口不言,就道:“沈愛卿,你對此事有何看法,是該任命陶鏗為刺史呢,還是桓勁。”
沈昀卻向士族眾人拱手道:“在下身為蘭陵沈氏的宗主,與各位同氣連枝,我只想問一句:到底是士族的傳統更重要,還是國家的安危存亡重要?若是慕容圭攻下了荊州,揚州還能守多少天,若是連建康也被攻破了,慕容圭待咱們會不會像待八柱國一樣,是能讓咱們繼續享受榮華富貴,還是將咱們的地盤、部曲賞賜給有功的北燕八柱國家族?”答案顯然是不言而喻的。
沈昀目光和各位士族的大佬一一對視,在座的幾乎都是他的前輩,可是他沒有絲毫畏懼,目光毫不退讓。“所以,我是支援陶鏗任荊州刺史的,桓勁可以讓他做陶鏗的副手。”也算是一種折衷的平衡了。
庾璟年早就被這幫士族吵得火冒三丈了,立刻開言道:“本王支援陶鏗任荊州刺史,如今整個荊州,除了陶鏗,還有誰會打仗,打過仗,若是真把荊州刺史交給了桓勁,大家不如直接開啟建康的城門,嚮慕容圭下跪投降算了。”他如今手握重兵,說話的分量自然與從前不同。眾人聽了他的話,不由全都閉口不言起來。
皇帝的目光最後落在了三皇子的身上。“老三,桓勁是你的親舅舅,你有什麼看法沒有!”
三皇子心裡一陣掙扎,從國家大義角度考慮,當然是陶鏗作刺史更為合理,可若桓家失去了荊州,那麼不但桓家的勢力一落千丈,就連他也要受到牽連,勢力也要跟著大打折扣。
三皇子猶豫了片刻,看見庾璟年正用殷切的目光看著他,他暗想反正自己也不想再爭這個勞什子的皇位了,管那麼多幹什麼。乾脆一咬牙道:“父皇,我覺得五弟的話在理,現在這種情勢之下,還是陶將軍為刺史更符合咱們大晉的利益。”
皇帝本來以為三皇子是一定會站在桓家這一邊的,沒想到他如此的深明大義。不由欣慰的連連點頭,“好好好!你能這般說,就是父皇沒有白疼你一場。”
一時情勢逆轉,支援陶鏗的勢力佔了上風,皇帝也沒有時間挨個安撫眾人,就直接拍板發下聖旨,認命陶鏗為荊州刺史。同時命令庾璟年儘快整頓皇家八衛,半個月之內,帶兵順江而上,支援荊州,支援陶鏗。
陶鏗雖然也算是個人才,家族勢力在整個建康也能數得上,但是比起來,和桓奇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要不然這麼多年來,也不會甘心屈居桓奇之下,比起慕容圭就更加不能同日而語了。
眾人幾乎都認為陶鏗是無論如何守不住荊州的。所以才一致同意庾璟年立刻帶兵前去增援。
御前會議一直開了四個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