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了一篇墨義,施公子依然虎虎生威,精力大好,最後百般無聊之下,還拿起了籃子裡的乾糧慢悠悠的吃了起來,悠閒得不像身處考場,倒像是在看猴戲,而他就是那個看別人撓頭愁苦的人。
而施公子腦子裡,卻想著,明日考試時不若再吃上一顆那辣丸得了,有了它,他的頭腦格外清醒,思緒如風,且靈泉源源不斷的湧入,真真是如虎添翼。
而另一頭白公子和宣和正打著嘴皮子。
宣和道:“白兄,此卷對你白家人來說應是易如反掌吧?”
白暉立即嚴正義辭的表示:“我白家忠君愛國,體恤民情,最是公正不過,宣公子到底在說什麼?”
白家人怎麼了,白家人雖是天子母族,但白家人個個高風亮節,從來不迎合誰,也從來不溜鬚誰,而且,他白家人怎麼就易如反掌了?不就是和當今的關係親近了點嗎,可正因為太親近了點,更是格外難辦,身為天子母族之人,白暉最後一篇的通誇,誓要維護天子顏面,總不能有母族之人反而去揭錯的不是?
天子若真有錯,自有白家本家的老者進宮去與君上談,輪不到他什麼事的。
而且他沒記錯的話,這宣和的母親也是白家人才是,且還是白家本家的一位庶女來著,比他們這些旁枝可是親近了許多,白暉咬了咬牙,這宣和還要不要臉了,自己答得易如反掌反而還說什麼你們白家,你們白家的。
虛偽!
這一晚,考場中的舉子們睡得格外香甜。
科舉第二日,早早的便考了詩詞一卷,以稻米二字作詩。此題簡單,場中學子幾乎在發下了試卷後便提筆開動,前後不超過一個時辰便完成。
而後過了兩刻鐘,本次會試的核心試卷才終於發了下來…策論。
大魏有一地名為亡山,此地貧瘠寒涼,砂石成堆,是整個大魏朝最為苦寒的地方,隸屬於北方,這亡山境內,流寇成堆,百姓常常裹不飽腹,越是貧瘠的地方便越是有山賊流寇發生,他們讓老百姓本就貧苦的日子越發艱難,那裡家家戶戶的甚至不敢出個貌美的姑娘,生怕哪一日便被那些賊人聽到了風兒給強擄了去。
魏君曾派了數隊兵馬去亡山境內清繳這些賊子,但可恨的是這些賊子精得很,從不敢與士兵們正面抗衡,只要朝堂派了兵,便躲得無影無蹤的,但只要他們一走,又開始無惡不作,被派去亡山境內的官員前前後後好幾批,有人身死,有人同流合汙,還有人聽聞便要辭官,魏君很是頭疼,乾脆藉著科舉之時考考這些舉子。
應要如何行事才能保亡山境內太平,且要如何才能讓亡山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這一題,莫說考這些舉人,便是考校朝堂命官也得為難不已,那亡山之地,荒涼、貧瘠、寒涼,就是司農事的官員都不知那塊地兒上應該種些什麼,還談如何改善老百姓的日子呢?
鬱桂舟對這亡山還算有幾分熟悉的。
鬱家大房一脈如今悉數在亡山境內還不知情形如何,這兩年他們請的人都未帶什麼可靠的訊息回來,鬱老祖嘴上不說什麼,但心裡卻一日憂心過一日。
朝堂要想徹底的消滅這些賊子,非一朝一夕的事兒,光是去打一趟並無大用,還得派隊伍鎮守在亡山境內隨時偵查,而亡山知府得與這些士兵們配合,挨家的普查人口,效驗每家每丁的具體情況,因為很有可能便是那些賊子既當賊,又是民。
而貧瘠的地方並不適合種植蔬菜,應該先改變土地的土壤問題,在鬱桂舟記憶裡,高粱、玉米、小麥、花椒、棉花、等等植物都是耐旱,耐貧瘠,耐澇的,而其他的如豆子之類的、馬鈴薯都適合貧瘠之地的生長,不挑地兒才對。
這些雖不說能讓老百姓富裕起來,但至少能讓他們吃飽飯,只要吃飽飯了,依著人的無窮無盡的思緒,還怕想不出來掙錢的法子嗎?
作者有話要說: 給我一點陽光,我能給你整個世界!
第145章 皇都之行(八)
會試第三日; 考核的是君子三藝; 三藝原是單人考核,只今年恩科; 魏君特意留下旨意; 可幾人一組一同考核,不過,幾人一組的難度可要比單人的大得多。
無論是會考大人的評判還是幾人一組之間的默契和配合對學子來說都是一種考驗和磨礪。
而選擇了幾人一同參與的並不在少數,以上淮學子居多,他們大都彼此熟識,天長日久的默契自是非旁人所能比,而其他州府熟人之間一起參與的也有不少; 其中以宣和隊伍又最是受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