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將會成為主流,而和詹姆斯說的一樣,人們現在越來越習慣用手機看電影了,我們得用一些電影特有的技術把他們吸引到電影院裡,這也是我加入劇組的原因之一,3d在未來肯定會是主流,包括imax也是如此,大螢幕,差異化體驗,這是電影未來的發展之道。當然這不意味著我們不重視故事,好的故事是一切的基礎,我認為《阿凡達》的故事非常成功。”
“是的,我們也這麼認為,但你在片中根本沒有露出真容,你會介意這一點嗎?”
“我加入劇組的時候就已經系統地考慮過了,如果我介意的話,當然我就不會加入,不是嗎?我能明白你的意思,少了真人以後,演員和電影的聯絡似乎被割裂了,演技也不復存在,奈蒂莉的魅力和我似乎沒有關係,你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嗎?但我想要證明的是,即使是動畫化的角色也有發揮演技的空間,我是在說安迪。瑟金斯,在這方面他走得要比我早,他也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即使你是透過面部捕捉的技術出演,觀眾依然能感覺到你的演技,依然能被你打動,對你投注感情。當然了,我並不建議新人演出這型別的角色,在觀眾認知度較低的情況下,人們很難把角色和真人聯絡起來,尤其納美人的非人化要比咕嚕和金剛更深一些。”
沒想到珍妮弗的思維居然如此清晰!
來自《泰晤士報》的娛樂記者安東尼。希爾還是第一次採訪珍妮弗,他有些吃驚地聆聽著珍妮弗的回答,在心底不斷地調整著自己對她的看法——珍妮弗。傑弗森當然經常接受採訪,但安東尼對於報刊雜誌上的文字幾乎從來都是半信半疑,尤其是珍妮弗,和她相關的新聞實在是太多了,如果都採信的話,珍妮弗的形象就有太多自相矛盾的元素了。這些年來他對珍妮弗主要的印象還是這麼幾個關鍵詞:影后、表演真的非常厲害、運氣很好、總和年輕的帥哥談戀愛,文化程度似乎不是很高。
也因為這樣的刻板印象,雖然報刊雜誌上時有一些高大上的報道,但安東尼的確很難相信珍妮弗有傳說中的那麼精明和偉大,會是電影行業的下一代領軍人物,即使她一手製片了《與夢露的一週》,他也認為這部電影必然有個幕後英雄,包括她的公司大夢,背後的主宰者也一定另有其人。因為從珍妮弗的行程來看,她想要兼顧這些工作幾乎是毫無可能,這隻能是一種宣傳策略——當然這不是說她本人就一定很不堪,安東尼只是更相信她會是那種藝術家的性格,更浪漫、隨性,對這種複雜的製片、融資領域絲毫也不感興趣。
然而,在今天的採訪中,從珍妮弗開始回答問題起,他就不斷地感受到了之前印象的錯誤:她文化程度不高?可她的發言里長單詞比比皆是,甚至都有點拽文的感覺了,有些接受採訪時一脫綱就開始結巴,甚至詞不達意的某些明星可沒法和她比,還有那些和3d有關的專有名詞,她說得都很溜,能夠感覺得出來,這不是假懂,的確是真的在行。包括福克斯和卡梅隆對待她的態度,也一點都沒有對待吉祥物、掛名製片人的感覺,可以看得出來,珍妮弗就是團隊的一員,真正在製片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她那種冷靜、淡然的專業感覺,和奧斯卡時激動又激情的表白完全一點也不一樣——奧斯卡的幾次感言,她都像是個標準的藝術家,但現在她又像是那些藤校畢業的精英人物,思維轉得很快,智力勝人一籌的那種群體。
“能談談您作為大夢的決策人,決定投資的心路嗎?”——到底還是有些將信將疑,安東尼舉手問了個有些刁鑽的問題。
“很有意思的問題,”珍妮弗衝他笑了起來,眼裡閃動著幽默的光芒,“所以你是假設每個公司的老闆都無視電影的質量,只想拍攝賺錢的電影嗎?”
在記者們的鬨笑聲中,安東尼有種被反將了一軍的感覺,他也真的被珍妮弗的敏捷給嚇了一跳——這個潛在邏輯是他從許多采訪中發現的一個共性,而剛才刻意也沒有點明,如果珍妮弗不明白公司的決策人是怎麼看待問題,還是順著這部電影本身的意義去回答問題,那就幾乎可以肯定她沒有公司的管理經驗了。
“不過,當然了,其實這是個很正確的假設,經營者當然必須對股東負責,我們一定要做起碼從邏輯上可能盈利的電影,對嗎,吉姆?”今天穿著迪奧小禮服,打扮得比較平常,不像是很多首映禮女星那麼濃妝豔抹的珍妮弗對福克斯電影的總裁笑著說道,而吉姆也在全場的輕笑聲中給與了點頭回應,“所以大家關心的一個問題肯定是,《阿凡達》能不能有盈利的可能,比如也許電影票房雖然拿不回成本,但我認為從dvd市場中可以實現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