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心裡卻是很欣賞這種為了戲折磨自己的精神,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演員為了衝奧攢口碑——或者如他們自己所說,‘為了角色’——把自己搞得忽胖忽瘦的,一時減肥一時增肥,總之就是不殘害健康不罷休……
“雖然是驚悚片,不過看在芬奇和可憐的小珍妮弗的面子上,還是先看它吧。”手裡拿著片方送來的複製光碟,這一屆的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法國女導演克萊爾。丹尼斯想著,“反正不是競賽片,開開胃口也好……”
雖然送到評委會的複製理論上只會有一份,評委也只能在展映場觀賞,不過這些規定在很多時候是有彈性的,為了給競賽影片做出公正的評選,很多評委會多次反覆觀賞競賽影片,而克萊爾正是決定先用《第五個莎莉》做為開胃菜,為之後的電影馬拉松打打基礎。
在威尼斯豪華酒店的幾個房間裡,七位評委中的好幾位,也都巧合地和她做出了一樣的決定——評委也是人,也會受到新聞和輿論的影響,這幾天一直聽人唸叨著珍妮弗、珍妮弗,對於珍妮弗的參展片,他們當然也有幾分好奇……
☆、第一百四十二章 千面女郎珍妮弗
經過了一個多月的後期製作,《第五個莎莉》的送展版本,肯定比粗剪版要精細不少,電影的一大利器後期配樂,也已經如數完成,並且新增到了影片中,為了方便評審,還添上了法文、中文和義大利文、英文的字幕可供選擇,當然了,除了英語以外,其餘的字幕也就起到一個簡譯的作用,為的是方便評委結合原聲瞭解劇情,畢竟評審委員會這七個成員雖然是年年變,但總是以非英語國家的電影人佔主流。克萊爾。丹尼斯這樣的年輕女導演也許已經熟練地掌握了英語,但今年的評委還有中國作家,寫過《棋王》的名作家鍾阿城,雖然他已經旅美多年,但中文字幕對於他來說肯定是錦上添花的討好之舉,也能顯示出片方的誠意。
在片頭輕盈的音樂聲中,克萊爾饒有興致地看著大屏電視中明麗的色調,她輕輕地嘀咕了一句:“嗯,芬奇這一次的改變很大啊……讓我看看他這次打算說什麼故事。”
一個普遍的誤會是,藝術片的導演在圈內地位高於商業片導演——事實上恰恰相反,商業片導演才是在圈子中叱吒風雲的一群人,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香港導演中,許鞍華和王晶之間,誰的格調更高是不用多說的,但事實上,如果沒有王晶的投資,許鞍華導演的很多影片是根本沒有希望開拍的。這就像是時尚界的High Fashion和親民品牌一樣,High Fashion格調高,但H&M這樣的快消品牌賺錢多。許鞍華導演的作品或許感動了萬千觀眾,但作為藝術片導演中的佼佼者,她的經濟狀況卻遠遠說不上豪富,而她已經是文藝片導演中成就最高的一批人了。所以文藝片導演曲高和寡、經濟條件一般的窘境也就無需多說了。
導演也是人,當然也有掙錢的*,一邊拍藝術片拿獎,一邊拍商業片賺錢,也是很多導演心底最深處蘊含的野望,但商業片和藝術片就像是兩條平行線,很多導演不是不想轉,而是根本不知道怎麼轉,就像是克萊爾,她最擅長的題材就是非洲,因為這和她的個人經歷有關,種族、殖民……拍攝這些故事時,她靈感迸發從容不迫,對於商業片她雖然也有興趣,但那完全是一個新遊戲了,克萊爾。所以,雖然藝術片圈子——尤其是威尼斯電影節,習慣上是很排斥商業片,追求曲高和寡的藝術性,但她本人對於商業片卻不是那麼反感,反而很有探究的*:《第五個莎莉》的簡介和片花她已經看過了,這個題材如果由她來拍的話,肯定會處理得相當迷幻,畢竟這可是多重人格,當然,票房肯定不會多好,能看得懂的觀眾也不會太多,她也不會選擇融入《24個比利》,大衛。芬奇就是這樣,什麼影片都要改編得陰暗緊張,命案和暴力似乎是他的最愛。不過,新片的開頭色調還是很暖的,這對他來說算是個突破了,老是走陰暗冷色調,肯定是得不到評委們的喜愛……
掛著說不上是喜愛還是嘲諷的笑意,克萊爾心不在焉地瀏覽著片頭的風景,作為導演,她看片的著眼點和影評家又不一樣了,影評家看的是氛圍,而導演看的是運鏡:芬奇標誌性運鏡、芬奇標誌性運鏡,芬奇標誌性……
“Merde,別告訴我這真的是克里斯托弗,”她痛惜地看著電影中蒼老臃腫的戴夫,“芬奇真是暴殄天物,如果我能得到克里斯托弗——”
克萊爾從來不隱瞞自己對於男體的欣賞和迷戀,她在幾年前有過一部《軍中禁戀》,這部影片的大量鏡頭都在描繪男體的美妙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