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演技本身都陷入泥沼,最後被學院派所厭棄。
這也是所謂“小金人魔咒”的由來,二十一世紀最鼎鼎有名的例子就是哈莉…貝瑞了,成為影史上第一個也是2014為止唯一一個奧斯卡黑人影后,她在獲得奧斯卡小金人之後先後出演了“007:擇日而亡(Die。Another。Day)”、“X戰警2(X…Men2)”、“貓女(Catwoman)”等商業電影,可惜票房都說不上出彩,口碑更是不斷下滑,結果事業一落千丈,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之後,雖然她依舊每年都有作品推出,但已經徹底遠離了一線女演員的位置。
所以一般人們都認為,獲得演技認可的演員在接觸商業電影時必須小心謹慎,不是不能接,而是必須周全考慮,否則就會一失足釀千古恨。
“生死時速”上映之前,人們就認為這部電影很有可能成為雨果事業第二次崩潰的開端,一如當年在“死亡詩社”之後接拍的“致命時刻”。由此可見人們對“生死時速”這部電影的悲觀程度了。更不要說“紐約郵報”了,科林…邁勒認為這是一個天大的好機會,可以趁機讓雨果陷入事業低谷,於是開啟了那個“一億美元票房”的賭注。
可是,首映式結束之後,幾乎所有媒體記者都跌破了眼睛,脫臼的下巴短時間內是沒有辦法接回去了,撇開專業影評人的首批影評不說,無論是電影播放結束之後長達五分鐘的掌聲雷動,還是首映式結束之後因為過於亢奮而紛紛走上好萊塢大道爭相慶祝的忠實影迷,都讓這個夜晚因為“生死時速”這部電影而成為了1994年暑期檔揭幕以來最為特別的時刻。
“美國週刊”當晚對參加了首映式的觀眾進行了現場抽樣調查,一共採訪了八十六名觀眾,得到了一個驚人的結果,其中八十三名觀眾表示十分喜歡這部電影,剩餘三名觀眾有一個人為雨果尖叫了整整三分鐘,沒有說話;一個人則直接興奮地尖叫著跑開了,讓人摸不著頭腦;還有一個人則表示電影還不錯,但不值得第二次走進電影院。
換而言之,八十六名觀眾清一色為這部電影送上了稱讚,至少是一部成功的爆米花電影,這種百分百的回饋率讓“美國週刊”的記者都頗為愕然。
更為驚人的是,當晚有超過兩百名觀眾走上了好萊塢大道,只是為了尋找“電影裡的一處場景”,對此沒有觀看過電影的人表示無法理解,但觀看過首映的觀眾則一個個都興奮地喊道,“就是那裡,就是那裡”,讓那些沒有能夠進入首映式現場的觀眾錯愕之餘,不由都對電影多了一些好奇心。
雖然說電影票房依舊是一個未知數,但就從首映式之後的觀眾反應,就可以看出“生死時速”的傑出了,於是剎那間,無冕之王的聯盟就土崩瓦解了,首映式次日的曙光還沒有來得及籠罩全美,各大媒體都迫不及待地表達著自己的立場,彷佛之前所謂的“封殺”從來就沒有發生過一般。
“紐約郵報”在首映式上的挑釁行為立刻成為了各大媒體轉移目標的替罪羔羊,而那一個關於“一億票房”的賭注更是成為了新一輪的熱點:“紐約郵報”得到了計劃之中的關注,但科林卻猛然覺得不是滋味。
“一億美元的賭注!‘紐約郵報’向‘生死時速’下戰帖!”
“價值一億的採訪權,到底是‘紐約郵報’拿到雨果的專訪,還是雨果徹底封殺‘紐約郵報’?”
“‘紐約郵報’孤注一擲:‘生死時速’票房絕對不可能邁過一億門檻!”
“熱鬧首映式之後,一億票房似乎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各大媒體都把視線聚集到了“一億票房”這件事上來,試圖讓人們忘記聯手封殺這件事,於是,這也成為了“生死時速”首映之後的又一熱門話題。比起那來得快去去得也快的“封殺”,票房賭局顯然更具話題性,而巴不得“封殺”沒有發生過的無冕之王們更是竭盡全力催動自己的筆桿子炒作這個話題,一夜之間就讓整個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其中“洛杉磯時報”的新聞無疑是影響力最大的。
“當‘紐約郵報’百分百肯定地叫囂著‘生死時速’票房絕對無法邁過一億美元的時候,他們肯定忘記了一件事,那就是好萊塢一向都是實現夢想的地方。‘生死時速’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之下,以完美的姿態橫空出世,征服了所有參加首映式的觀眾。
雖然這僅僅只是首映式,票房的走勢依舊並不明朗;但毫無疑問的是,‘紐約郵報’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他們先入為主地認為雨果勢必再一次失敗,又或者他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