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還是矮個之中拔高個的“小鬼出招”,都沒有能夠狙擊“生死時速”,相反還成就了“生死時速”這匹黑馬在暑期檔的華麗逆襲。
在過去三週時間裡,“生死時速”的表現堪稱完美,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任何漏洞的,從盛大的首映式開始,到觀眾的熱烈反應,再到影評人的交口稱讚,最後演變成為票房大捷,整個過程一氣呵成,行雲流水,票房爆發之際更是水到渠成。
“紐約郵報”雖然苦苦掙扎,但他們越掙扎反而是顯得越發無力,最終只能淪為小丑。
科林…邁勒知道,再狡辯也沒有用了,如果再嘴硬,只是讓“紐約郵報”更加難堪罷了,更何況,等到其他媒體來奚落時,他們就完全是自取其辱了。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還不如“紐約郵報”率先承認錯誤,反而能夠贏得公眾的好感。
於是,就在六月第三週週末電影票房排行榜公佈之際,“紐約郵報”提前三天就已經知道了“生死時速”票房過億,所以他們的道歉信也在第一時間正式刊登。
“對不起(Sorry)!”
碩大的紅色道歉字型成為了“紐約郵報”這一天的頭版。整個版面就只有這一句話,那鮮血淋淋的紅色更是具有強大的衝擊力,震撼了每一位讀者。
科林如此乾脆利落地認輸,這倒是出乎了許多人的意料,他們還以為科林會再糾纏一段時間,然後和雨果打打嘴仗,最後在媒體的強大壓迫之下,無奈地認輸。畢竟向藝人低頭,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對於無冕之王來說,比殺了他們還難受。這無關勝負,只關尊嚴。
但科林卻沒有任何掙扎,甚至無需其他媒體催促,直接就坦然認錯了。雖然說事實不容狡辯,但這……還是太過詭異。
可是,閱讀了“紐約郵報”的文章之後就不會覺得奇怪了,因為科林顯然沒有打算低頭。
“這只是一部電影的成敗,票房數字的勝利卻依舊無法改變我們對‘生死時速’的看法,這樣一部糟糕透頂的作品卻受到了觀眾的如此追捧,這對於好萊塢是一次倒退!
更重要的是,這部作品的票房成功不僅僅是蘭開斯特一個人的勝利,更是作為頂尖藝人的糟糕案例:蘭開斯特的狂妄自大隻會繼續助漲氣焰,未來這樣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伴隨而來的就是好萊塢的內部腐朽。
我們已經可以預見好萊塢黃金年代的再一次崩潰了。
但是,本報說到做到,勝利就是勝利,失敗就是失敗。在這場關於票房的賭局之中,‘生死時速’贏了,本報也將履行承諾,正式向雨果…蘭開斯特表示誠摯的歉意。”
“紐約郵報”的這篇文章很長,幾乎佔據了整個版面,他們詳細分析了“生死時速”這部作品的成功對於好萊塢的危害,以及雨果作為藝人榜樣的糟糕脾氣將會引起的後續負面影響。幾乎可以說是危言聳聽,就差沒有說“雨果就將成為好萊塢崩潰的開始”了。
可是,以一個擔憂好萊塢前景的苦心人視角進行勸慰之後,在文章的最後,“紐約郵報”又做出一副“願賭服輸”的姿態,不僅正式道歉,還把自己塑造成為光明正大、履行承諾的正人君子形象。
不得不說,科林的確很有一套,頭版僅僅是一句“對不起”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而後的文章又是把塑造出了自己的完美形象,又是貶低了一番“生死時速”和雨果,這完全就是一副大義凜然、寧死不屈的烈士姿態。
如果不明所以,看了這篇文章都要抹一把熱淚了,為“紐約郵報”顧全大局而委曲求全的行為感動不已。
可以看得出來,科林即使輸了,也輸得十分體面。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紐約郵報”都會成為矚目焦點,而且他們還可以挽回不少名聲。所以,這個“壯士斷腕”絕對划算。
但科林卻忽略了一點:所謂的矚目焦點不是依靠單方策劃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媒體的配合才行。這也是記者和藝人之間關係一直模糊不清的原因,因為他們彼此需要又彼此制約。這一次,科林的算盤顯然是落空了。
“紐約郵報”頭版紅字進行道歉,如此大的新聞,按道理應該引起全美轟動才對,畢竟他們可是全美銷量前十的頂尖報紙,而且許多媒體同行肯定也十分樂於落井下石,黑一下“紐約郵報”來出一把風頭。科林就等著這一刻,這樣一來“紐約郵報”苦大仇恨、忍辱負重的形象就徹底建立起來了。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紐約郵報”道歉的第二天,沒有任何一家媒體報道這件事:注意,是沒有任何一家!就連紐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