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帶著濃郁的“芝加哥論壇報”風格。
他們表示,“獨立日”有希望在獨立日當天有希望拿下三千萬美元的票房,並且在首映週末三天時間裡收穫四千三百萬的門票收入,這也就意味著,“獨立日”在首周就可以進賬七千三百萬美元,賬面成本已經回收了三分之二。
“芝加哥論壇報”的預測著實大膽,要知道,目前影史首映週末的歷史記錄,也僅僅只是“永遠的蝙蝠俠”在去年暑假創造的五千兩百萬美元而已,而他們對“獨立日”的預測,週末三天就已經高達四千三百萬——這還是在獨立日當天已經消耗了三千萬票房收入的情況下,這不僅僅是大膽,而且是驚世駭俗的。
就連雨果最忠實的擁護者“洛杉磯時報”都不敢如此大膽,他們的預測僅僅是獨立日當天兩千五百萬,首映週末三千五百萬,最終首周收入六千萬美元。
獨立日檔期想要創造好成績,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觀眾洶湧人潮已經在獨立日的假期當天掀起了狂潮,這勢必將會導致週末三天進入電影院的人潮大幅度下降——即使進入電影院也可能會選擇其他電影,假期對觀眾的分流,讓電影想要取得好成績,變得更加困難。
這也是獨立日檔期的概念雖然被提出,但卻一直沒有得到好萊塢重視的原因:目前很難出現一部作品能夠在週四、週五、週六、週日長達四天——甚至是五天時間內,持續穩定地保持高強度地大量吸引人潮湧進電影院,即使像“終結者2”那樣創造了奇蹟,但這也無異於竭澤而漁、飲鴆止渴,對於票房的長遠發展沒有太多好處。
所以,即使是“洛杉磯時報”的預測,都已經十分強勢了,因為他們認為“獨立日”能夠輕鬆超過“終結者2”所創造的記錄,在獨立日檔期再創輝煌,這無疑就是他們對雨果信心的最直接表現了。
這也越發襯托了“芝加哥論壇報”預測的大膽和破格。
除了支援派之外,反對派的聲勢也不小,以“紐約郵報”、“今日美國”為代表的媒體,普遍認為“獨立日”將會成為第二部“未來水世界”,票房的慘敗將會讓雨果從票房巨星的神壇跌下來。
“紐約郵報”認為,“獨立日”的首映票房應該會表現不俗,獨立日當天收入一千萬美元,週末三日可以收穫一千五百萬美元的票房。客觀來說,比起“王牌特派員”、“未來水世界”來說,這個成績已經十分出色了。
在“紐約郵報”的預測文章裡,他們表示,“王牌特派員”已經證明了兩千萬俱樂部是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的,演員對於電影的增幅作用不應該被進一步放大,電影終究還是要回歸到電影本身、故事本身——這恰恰也是雨果一直以來所強調的,“獨立日”也不例外;而“未來水世界”已經證明了高科技特效並不能讓電影的魅力增強,也不能讓故事變得精彩,相反還會讓整個故事變得更加空洞,讓目前商業電影已經十分薄弱的故事架構變得不堪一擊。
其實“紐約郵報”的觀點是得到許多認可的,因為普遍反對高投資高回報的人都堅信,過度使用電腦特效只會讓人們忽略故事本身,而電影終歸還是要回到故事這個基礎上來的。
所以,“紐約郵報”對“獨立日”的票房預測,出人意料地得到了大量地支援。但其實這又並不意外,因為科林…邁勒這一次學乖了,他就是在順應主流聲音的同時,尋找到自己的聲音。於是,支持者就來了。
比起“紐約郵報”來說,“今日美國”更加極端,至少科林還是將雨果的票房號召力考慮進去了,認為“獨立日”的首映票房肯定會比“王牌特派員”和“未來水世界”更加出色,但“今日美國”卻根本不給雨果面子。
獨立日當天票房六百萬,首映週末票房一千萬。這就是“今日美國”給出的票房預測數字了,因為他們認為,觀眾已經經受了“王牌特派員”和“未來水世界”的教訓,觀眾並不會再繼續上當,聰明的觀眾懂得避開“獨立日”這樣一個註定失敗的糟糕作品,即使主演是雨果也不應該有例外。
可以說,一時間,整個美國市場都對“獨立日”的首映投來了視線,居然有多達二十三家媒體對“獨立日”的首周票房展開了討論,其中有十七家媒體都給出了自己的準確預測,另外六家媒體只是給出了一個模糊的參考範圍。至於提到“獨立日”首映的媒體就根本數不過來了。
傑之所以會在首映儀式上提出這個問題,也是因為他十分好奇,那種忐忑的期待感,沒有人能夠例外,每一個人都在矚目著“獨立日”的上映。不過雨果可不會直接發表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