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朝著站在錄音間門口的雨果點了點頭,“你說得對。”這就是希蘭最大的優點,他很願意接受來自各方的意見,他會毫不猶豫地堅持自己的觀點,為自己的觀點據理力爭,但如果自己真的錯了,他也不會羞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不過,阿方索,你剛才的鍵盤拍子錯了兩次,還有琴鍵也按錯了一次吧,這是怎麼回事?”希蘭回頭看了看站在旁邊一臉緊張的阿方索,開口質問到。
阿方索抬頭看向了雨果,但雨果卻攤手,表示“我也無能為力”,因為剛才這三個紕漏雨果在試唱過程中也聽出來了,阿方索還是沒有完全適應錄音室的節奏,每個樂器都分割開來進行錄音,但同時又要契合在一起,然後將每一段曲子都解剖開來雞蛋裡挑骨頭,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看到雨果的表情,阿方索無奈地低下了腦袋,“我的錯,我再嘗試一次吧。”雖然有些受打擊,但阿方索整體來說還是很積極的,畢竟這張專輯,樂隊希望能夠達到完美的那顆心一點都不遜於希蘭。
阿方索再次進入了錄音間,雨果則是在沙發坐了下來,“尼爾,‘鋰’這首歌的吉他部分你還是不適應嗎?”
尼爾點了點頭,“平時在現場演出,節奏總是會快四分之一拍,進入錄音室之後,福金把節奏降了下來,總覺得好像慢了四拍似的。”
其實這是一種耳朵和心臟帶來的錯覺,在現場表演,由於觀眾的歡呼聲,心臟節拍數很容易就攀升上去,這就導致脈搏速度加快,整個樂隊表演的節奏都會快一些,所以整首歌的表演節奏會集體偏快一點。但是進入錄音室之後,身為鼓手的福金就必須按照樂譜的原本節奏進行演奏,吉他手和貝斯手都會在演奏過程中產生一些誤差。
專輯也分為錄音室專輯、演唱會現場專輯,其中的差別這就是一點,現場氣氛和錄音室氣氛是截然不同,呈現出來的表演也就會有很大的差距。這也是現場表演的魅力,每一個現場都是不一樣的。
“你應該閉上眼睛聽我的鼓點,然後對著吉他弦空彈一次,感受一下心跳節奏,就可以找到差別了。”福金坐在旁邊,沉聲說到。他是鼓手,他就是整支樂隊的心臟,掌握著整支樂隊的節奏,所以他必須準確地把握住節奏的變化。
尼爾看了福金一眼,思考著點了點頭。
“雨果,你過來一下。”希蘭沒有回頭就直接喊到,等雨果走到了他身後時,他沒有說話,直接就點了播放鍵,剛才阿方索錄製的旋律就流淌了出來。雨果仔細聽了一遍,其實從準確度上來說,阿方索已經沒有任何問題了,但情感表達還是不太多,樂器的演奏是可以清晰聽到表演者情緒變化的,這也是優秀演奏者和頂尖演奏者之間的差距,也許很微弱,但卻很致命。
“阿方索,回想一下我在創作這首歌時的場景……”雨果停頓了一下,最後還是對著話筒說到,“回想一下當時喬的情況,包括我們自己的心態,再演奏一遍,剛才這個,我根本聽不到歌詞的演奏。”
希蘭坐在旁邊連連點頭,他剛才就是覺得阿方索的演奏缺了一點什麼,但偏偏技術角度找不到差錯,現在雨果說來,問題就明顯了,阿方索的演奏和雨果剛才的試唱沒有辦法完美結合到一起。
坐在旁邊的尼爾三個人也都若有所思,平時在現場進行表演時,大家會互相影響互相照顧,觀眾反饋出來的情緒很容易就直接融入到演奏之中。但是在錄音室,冷靜的環境、冷靜的錄音過程將周遭的影響都消除了,對於樂隊來說是有很大影響的。這也是許多搖滾歌迷比起專輯來說,更喜歡現場的原因,因為現場表演才是最原汁原味的,錄音室版本反而缺少了一點熱情。
阿方索前後錄製了三次,終於是讓希蘭點頭了。現在希蘭就是擔任一個錄音工程師的位置,同時站在專輯的角度和雨果進行討論,按照雨果的要求對錄音工作進行修飾和改正,然後兩個人攜手完成專輯的製作。當然,雨果也可以從希蘭身上學習到許多編曲、錄音的專業知識,這是一個很充實的過程。
隨後尼爾、佩德羅分別上場,耗費了近四十分鐘,終於完成了“好萊塢不是美國”的整首歌配樂部分錄制,輪到雨果正式開始錄音了,希蘭不由再次交代到,“雨果,你的聲帶還是太緊了,放鬆一點,你聲音一緊的時候,容易很乾澀,聽起來很難受。”
希蘭根本沒有打算給雨果留顏面,用詞都很直接,但雨果也不介意,點點頭表示自己瞭解,“旋律音量降低兩檔,這太大聲了。”雖然錄音時間並不長,但雨果也在逐漸進入狀態,漸漸找到自己最習慣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