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故事,CBS電視臺甚至想邀請道斯上脫口秀講述這個故事。
但讓人意外的是,道斯居然放棄了這個出名的巨大機會,婉拒了所有邀請,而後神秘地接受了“洛杉磯時報”的採訪,唯一一家。
為什麼是“洛杉磯時報”?雖然說這是美國西海岸最大的報紙,全美影響力僅次於“紐約時報”,但這並不能成為道斯選擇“洛杉磯時報”的理由,因為這並不是娛樂圈內影響力最大的報紙,而且他們也絕對不是願意支付高價買斷獨家的報紙。道斯的選擇著實是耐人尋味的。
很快就有人猜測到了“洛杉磯時報”和雨果之間的聯絡,可問題是……道斯和雨果之間又有什麼聯絡呢?他們現在缺少一個將所有線索連起來的關鍵點,這也使得大家都否認了這個猜測,畢竟娛樂圈除了雨果之外還有許多重要人物和重要關係,他們可以猜測的方向太多太多了。
不過,各大新聞媒體都隱隱約約意識到,似乎有陰謀已經在醞釀了,也許……只是也許,邁克爾和雨果的報復開始逐漸露出水面了。
“洛杉磯時報”採訪了道斯…卡特,但是當新聞釋出時,他們依舊沒有公佈道斯…卡特的名字,延續了“D。C”的簡稱,這也是因為道斯取得證據的手段並不光彩,道斯可不想成為眾矢之的,還招搖過市,這不明擺著挑釁執法部門的權威嗎?
可即使如此,“D。C”還是一夜之間紅遍全美,伴隨著“洛杉磯時報”那創紀錄的一百八十萬份,成就了“洛杉磯時報”1995年的銷量新高之餘,也讓“D。C”一舉成為了最備受矚目的狗仔,更是讓無數狗仔又羨慕又佩服。羨慕的是道斯搶到了這個獨家,抓住了這次機會;佩服的是道斯捕捉到了他們所有人都錯過的重要資訊,孤注一擲,並且收穫豐厚回報。
關於新聞線索的起源,在報道里並沒有多說,這也是最為詭異的地方。刊登出來的採訪內容裡,道斯只是表示,他當初就覺得隱藏在孌。童。案背後有更多陰謀,他仔細研究了邁克爾、錢德勒的採訪,包括雨果的採訪,最終讓他拼湊出零散的線索,從而盯上了隱姓埋名的錢德勒一家。
這種說法糊弄普通讀者還可以,可是對專業人士來說卻是一文不值,因為這根本就是廢話——每一名狗仔隊去研究事件時,都是從各方各面收集線索開始的,沒有太多差異。重點就是道斯如何發現關鍵線索的——當然,大家也都知道這是機密,道斯肯定不願意說。
可是,有一名叫做布萊恩…赫維森的狗仔真的傻乎乎地去研究了當初那些所有新聞報道,布萊恩這個今年才十五歲的小子在狗仔圈子裡也小有名氣——不是因為厲害而聞名,而是因為年紀實在太小了,成為人們的調侃物件。
布萊恩閱讀完所有新聞報道之後,似乎真的發現了什麼,神秘莫測地找上了道斯,沒有人知道他們之間說了什麼,但從那之後,布萊恩和道斯的關係急劇緊密起來,連帶著“洛杉磯時報”也開始購買布萊恩拍攝到的照片,引發了狗仔隊更多的猜想。
很快,從“洛杉磯時報”內部就傳出了五花八門的訊息,有人說是邁克爾不甘心,聘請了道斯去長期跟蹤錢德勒一家,因為錢德勒一家當初的確是在敲詐邁克爾,原本邁克爾是想要抓住錢德勒一家敲詐自己的證據,結果卻意外還給自己了清白;有人說是道斯買通了法院和警。察局內部眼線,竊取了當初法庭案件的資料,從裡面發現了蛛絲馬跡,繼而盯上了錢德勒一家;有人說道斯是透過私家偵探在錢德勒一家安置了竊聽器,並且使用了非法逼供手段,強迫錢德勒在錄音帶裡承認了犯罪事實……
一時間,眾說紛紜。
在這諸多說法之中,卻有一種說法沒有引起太多人注意,有人說雨果才是關鍵人物,從一開始雨果就知道了錢德勒一家的陰謀,所以才堅定不移地支援邁克爾,之後道斯從雨果那裡獲,得了線索,這才挖掘出了重磅炸彈。
這種說法其實是有依據的,安米妥鈉。有心人就可以發現,早在當初事件爆發的時候,雨果就提起了安米妥鈉這個誰都不知道的藥劑,而事後大家都沒有注意,被雨果一帶而過;現在真相大白,而埃文…錢德勒對兒子使用的安米妥鈉一夜之間成為了矚目焦點。
可是,這種說法並沒有引起太多討論,只是一些真正的老狐狸們留心注意到了。比起事情本身來說,他們更加在乎的是如今雨果對新聞媒體不動聲色的強大影響力,無聲無息地滲透到了深處;他們更加在乎的是,自己作為媒體圈、娛樂圈的一份子,接下來應該如何謀取更多利益;他們還在乎的是,這一次新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