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識女人”讚不絕口,特別是“洛杉磯時報”截然不同的反應,讓整個電影市場都十分意外。
在電影上映之前,沒有人看好這部電影的前景,無論是口碑還是票房,大家都認為這將又是一部十月份裡上映的枯燥無味的炮灰電影,而阿爾、雨果、馬丁這樣的組合更是讓電影前途一片黯淡。但是誰又能預料到,電影上映之後不僅掀翻了之前的所有質疑,而且以傲人的姿態宣告了自己的強勢登場。
“洛杉磯時報”之前就由尼古拉斯撰寫過一篇專業影評,認為“聞香識女人”將會是一場災難,但是電影上映之後,尼古拉斯卻倒戈了,他甚至為整部電影撰寫了一篇長篇影評,足以看出他對這部電影的認真態度。
“電影‘聞香識女人’改編自義大利作家喬瓦尼…阿爾皮諾(Giovanni。Arpion)的同名原著小說,在喬瓦尼的筆下不是弗蘭克…斯雷德中校,而是上尉法烏斯托。法烏斯托上尉更加真實平凡,他沒有對氣味的敏銳,整天躲在一副厚重的墨鏡下,最大的興趣是用惡毒的方式讓自己高興,他用尖酸刻薄的語言讓身邊的人痛苦,而他享受著這個過程,這就是他的生活態度:暴風雨永遠比陽光更好,因為暴風雨可以讓你認清楚自己的現狀,而陽光只會讓你迷失在寂靜和安寧的假想之中。
在1974年迪諾…裡西(Dino。Risi)拍攝的同名電影裡,注重的是講述法烏斯托上尉的過去,講述的是感悟人生。但是在1992年馬丁…布萊斯特貢獻的版本里,同一本著作卻延伸出了不同的故事。身處在不同的文化和環境裡,必然會有不一樣的經歷和結局。
馬丁在電影裡給各個主要角色注入了鮮明的美國價值觀——家庭,無論是弗蘭克…斯雷德,還是查爾斯…西門斯,亦或者說喬治…威利斯,這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他們的性格和觀念都深深受到家庭的影響,而他們與家庭的羈絆在感恩節這個背景設定裡更是無法割斷。
喬治雖然表面風光,但其實完全是依託在自己的父親身上,意外發生之後他只能像是乖巧的小狗聽從父親的擺佈,之前的承諾和誓言在父親的強勢面前全然不見蹤影,因為他需要父親為他支撐起一片天,包括他的未來。
查理窘困的家庭情況讓他十分了解生活的艱辛,所以他一直都比其他人更加努力,他比外表看上去更堅強、有價值,他是一顆未經打磨的鑽石原石。所以當他面對學校的非難時、面對中校的強勢時,他始終能夠堅持自我,這是他從小就根植在血液裡的原則。
弗蘭克身邊的家族是原著故事裡所沒有的,關心他的、討厭他的、他喜歡的、他排斥的,他們的愛護、譴責、排斥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他。感恩節,弗蘭克闖進了哥哥威利家制造了一場典型的美國式家庭衝突,溝通的障礙、對感情的不善表達,都是最後不歡而散的誘因,這也是大多數家庭存在矛盾的根源。
電影把原著對生命痛苦的滲透簡化成一種對生命的選擇,這只是一種簡單,而不是讓問題變得簡單。弗蘭克說,這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遇到事情承擔責任的人,一種是尋找靠山的人,而靠山比較好。查理正是遇到了這種選擇,是出賣朋友得到光明的前提,還是承擔守口如瓶的後果。
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聽到的一個故事,琳達在上學的第一天,老師上課期間有事要出去一下,臨走前讓小朋友們不要鬧。結果老師一走,整個教室就混亂了起來。老師回來之後,琳達把這個情況報告給老師。結果當天下午,老師留琳達下來作為懲罰。
當時我聽到這個故事時十分不解,琳達明明幫助了老師,為什麼還要受罰,於是我詢問了理由,而琳達的回答是,‘因為我出賣了團隊。’原來如此,老師讓小朋友們不要鬧,這是她定下的規則,由她來執行判斷和賞罰。小朋友打小報告,則違反了另外一個遊戲規則:小朋友必須團結一致,不互相出賣。小朋友不聽話,自有老師來收拾,自有家長來教訓,至少在理論上,這應該是世界運作的方式。
查理面臨的抉擇也是如此。其實,無論查理做出什麼選擇,都有其道理,這是對與對的矛盾,而站在相對論的角度,也可以說他的選擇是錯誤的。在這個現實社會里,選擇有許多種,不僅有對與錯、善與惡的選擇,還有對與對、錯與錯的衝突,是非黑白不是那麼簡單。
至親好友違法犯罪,是否應該報警?是否應該大義滅親?應該,這是法律的底線,但是當事人選擇了舉報自己親朋好友的那一刻,他也勢必將要面對內心的煎熬,因為那是他的親人,這是道德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