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抬眼皮道:“微臣心中倒是有一人選,便是新科狀元莫思聰!”
杜青林的話讓眾人很是詫異,莫思聰雖是新科狀元,頗有才學,但畢竟剛剛入朝為官,又是個年輕氣盛的少年,這麼大的事交給他著實風險太大。
“莫思聰?他是否太過年輕了些?”皇上猶豫問道。
“臣當年為先帝到鄰國談判時也不過雙十年紀,比如今的莫思聰還要小上一歲,臣認為年輕反而是莫思聰在這件事上的優勢,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莫思聰初入官場是沒有根基和經驗,但反而更能放的開手腳,不會顧慮太多,只一心辦好皇上交代的差事,也避免了貪汙受賄的發生。”杜青林朗聲道。
皇上沉思半晌,覺得杜青林說的也是有些道理,但他畢竟沒有先帝的膽識氣魄能如此相信重用莫思聰這般年輕的人,“你們有什麼看法?”
林太尉聽杜青林推薦莫思聰一時間摸不清杜青林到底在打什麼主意?據他所知莫思聰在中狀元之前曾得杜青林女兒的救助才得以保住母親性命,但在中狀元之後卻幾乎沒和杜府在有過來往,甚至上下朝也都沒見兩人有過交談,不像是杜青林門下的人,但言王曾試圖拉攏過莫思聰,最後沒成功不說還被懷疑放火燒了狀元府,那時,他們也都曾懷疑過莫思聰已經找到了靠山,很有可能就是杜青林,但他事後曾試探過杜青林,杜青林對狀元府被燒一事是一知半解,他也便沒有在懷
便沒有在懷疑過杜青林,然而這次杜青林卻突然推薦莫思聰為賑災欽差,不知到底是在幫莫思聰還是在害莫思聰?
“臣也認為莫思聰太過年輕了些,擔此重任怕是會辜負聖恩,臣到覺得言王比較合適,言王已幫皇上處理國事多年,在經驗上要比莫思聰豐富許多,而且也是年輕氣盛,正符合杜首輔的考慮。”林太尉狡猾的借用杜青林的話推舉出了言王,不管這件事的難度有多大也都先搶到手再說,絕不能便宜了杜青林。
“林太尉推薦言王,你們有什麼意見嗎?”皇上又問道。
言王一派的幾位大臣也都隨聲附和跟著林太尉說言王最合適,還有幾位是沒有被言王拉攏的邊和杜青林一樣默不作聲,既不同意也不反對,這件事本就有利有弊,利益大風險更大,他們便只需等著看好戲便是。
皇上心裡亦是清楚這些隨聲附和的大臣都已經是言王的人,但這件事言王確實要比莫思聰適合的多,沉思半晌,便直接開口宣佈道:“這次賑災便由言王負責,莫思聰也一同輔佐,至於賑災銀兩的事,也就交給言王想辦法,七天之內籌集到五百萬兩白銀,七日後便啟程趕往江南。”
皇上這招最是絕妙,先是定了由言王負責賑災,如了他們的意,順水推舟再讓言王負責籌集銀兩,他們自是沒有理由推辭,而且言王一派中有不少家底豐厚的,也可以讓他們出出血血為百姓做點事情。
御書房的議事一結束杜青林沒理會林太尉有些難看的臉色便直接出宮回了家,對於讓言王負責籌銀子一事他和皇上的想法一樣,都是覺得讓言王一派拿出這些銀子是不難的,畢竟他們其中都還有京城的兩個皇商,平日裡驕奢淫逸,花錢如流水,在這種關鍵時刻也就該狠狠地宰他們一次,也算是為他們積福了。
回到杜府一進書房便看見杜子衿正坐在書房內看書,見他回來便放下了書籍,站起身上前問道:“皇上召父親進宮可是江南發生了什麼事?”
杜青林驚訝的看了杜子衿一眼,沒想到她猜的正對,“確實是就為了江南的事,一連這麼多天的大雨,江南的水患發生只是早晚的事。”
“那你們可商議瞭如何解決了?”杜子衿又追問道。
杜青林便也就和她說了今日在御書房最後商議的結果,不知在什麼時候他的潛意識中杜子衿已經不再是以前不諳世事的小姑娘,在他的心裡這一刻杜子衿不只是她的女兒,而是可以給他意見,可以與他商議朝政的朋友,所以他可以對她直言不諱完全忘記了內宅女子不從商不參政的規矩。
杜子衿對於這個結果也是十分滿意,雖莫思聰只是輔佐,但只要他能跟著到了江南,天高皇帝遠,還不是誰有能力是說的算,又能敲出韓卓言五百萬兩銀子,讓他這次狠狠的大出血一會,定會傷了他不少元氣,說不定連支援他的兩個皇商也直接被嚇跑了!
“這個結果再好不過,就是不知道言王一派能不能承受得住這五百萬兩銀子!”杜子衿幸災樂禍道。
杜青林也露出了一抹狡黠的笑容,笑道:“皇上是個精明的,國庫沒銀子他也只能另想辦法解決,不然江南的百姓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