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長期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嚐盡了官府苛剝和豪民欺壓之苦。而由於天災和長期戰亂,百姓的苦難就更為嚴重。
建國不久,他和他的謀士劉基有一段對話。朱元璋問劉基,他說:“怎麼樣才能使百姓安養生息呢?”劉基回答道:“生息在於寬仁。”你要想讓百姓得到生息的話,就要對他們寬仁。寬仁固然沒錯,可是他還沒有徹底說清楚,究竟什麼是寬仁?
朱元璋對劉基說,“不能施惠而概言寬仁亦無益耳”,他說你不能給百姓帶來好處,籠統地說寬仁,也沒有用。那麼怎麼樣才能夠做到寬仁呢?“以朕觀之”,以我看來,“寬仁必當阜民之財而息民之力”,“阜民之財”是什麼意思?就是讓百姓能夠積累財富,“息民之力”呢?就是不要給百姓增加過多的負擔。
那麼講到“阜民之財,息民之力”,具體應該怎麼做呢?如果不節約,奢侈浪費,就把老百姓的財都耗盡了。如果不減少徭役,過度使用民力,老百姓就長期處在睏乏之中。如果不對百姓實行教化,包括學校、社會的道德教育,百姓就不知禮義,社會秩序就不能恢復。“不禁貪暴則民無以遂其生”,如果你不禁止那些官員的貪汙,不禁止那些富民的橫暴,百姓就得不到安生日子。這些都做不到的話,那麼你僅僅說寬仁,就是“徒有其名而民不被其澤”,就是老百姓只得到一個空洞的“寬仁”,聽到了一句好聽的話,而沒有得到實惠。
貼士
不能施惠而概言寬仁亦無益耳。以朕觀之,寬仁必當阜民之財而息民之力。不節用則民財竭,不省役則民力困,不明教化則民不知禮義,不禁貪暴則民無以遂其生,如是而曰寬仁,是徒有其名而民不被其澤也。故養民者,必務其本;種樹者,必培其根。
—《明太祖寶訓》
我們分析一下,朱元璋在這裡賦予了“寬仁”很豐富的含義,寬仁都包括哪些內容?
第一,發展生產,使民富裕,就是“阜民之財”。
第二,節約開支,節省節約百姓的財力。
第三,少上工程,不增加百姓的負擔,解除百姓的困苦。
第四,對百姓、對社會進行教育,使大家知道禮義,遵守秩序。
第五,要打擊貪官汙吏,打擊豪強,使得百姓可以安生。
朱元璋又把自己的政策概括為“嚴明以馭吏,寬裕以待民”,說對待官吏要嚴明,對待百姓要寬裕,這樣做百姓才能得到真正的實惠。
朱元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理念?前面我說過,他的理想,來源於明教教義裡對光明世界的描述,要使百姓得到幸福生活。還有就是他吸收了儒家傳統的大同觀念。另外一條很重要,是他自己早年長期在困苦中生活的經歷對他的影響。他在青少年時期,在農村看到過貧苦百姓是如何生活的,瞭解他們的艱辛。
他說,“農夫寒耕暑耘,早作夜息”,農民春天耕種的時候寒冷,夏天鋤草、耘地的時候很熱,寒暑都在地裡滾爬,“早作夜息”,早早起來,很晚才休息。農婦呢?她們“繅絲績麻,縷積寸成”,蠶絲要一根一根地梳理,麻要一條一條地紡織,“縷積寸成”,一寸一寸地織成布,非常辛苦,可是“及登場下機”,糧食收到場上,布匹、絲織品從紡織機上拿下來,這時候,等待他們的不是辛苦勞動所換來的一點財富,而是“公賦私債,索取交至”。“公賦”,官府要求交的稅;“私債”,一年來大小吃喝費用欠別人的錢,官府的衙役們、債主們,看到場上有糧食,看到織布機拿下來布匹,都來催債了。勞作一年拼來的這點東西,竟不能為己所有,剛剛收穫,就被別人拿走了。
◇BOOK。◇歡◇迎訪◇問◇
第66節:第十二講 平民皇帝的治國理想(5)
貼士
農夫寒耕暑耘,早作夜息,農婦繅絲績麻,縷積寸成,及登場下機,公賦私債,索取交至,竟不能為己有。食惟粗礪,衣惟垢弊……
—(明)餘繼登《典故紀聞》
農夫農婦“食惟粗礪,衣惟垢弊”,吃的是那些非常粗糙的糧食,穿的是又破又爛的衣服。當年,朱元璋身處草野,他的憤怒是無法傾訴的。而此時他掌握了大權,他的感情奔瀉就如同大江大河了。他知道百姓如何痛苦,因此他不希望別人再重複這種痛苦,他不願意讓他的官員成為剝削百姓的官員,他不願意讓那些富民橫暴,成為欺壓百姓的豪強,他希望建立一個廉潔的政府,這個政府不能浪費百姓的錢財,不能損害百姓的利益。這一切要從廉潔開始。
崇尚節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