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完臉,用溫熱的帕子在臉上一擦,瞬間感覺倦意全無,人也精神了不少,顧雲浩就又轉身回到屋子裡。
從桌上的麻布袋子裡拿了一本黃紙皮的舊書,顧雲浩熟練的翻開,然後對著書上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一個字一個字的划著筆畫。
顧雲浩出生在正月裡,因而除夕一過,家裡人就開始商議著送他去唸書的事兒。
而後,由顧明良帶著他先去族長家裡拜會了下,就算是正式開蒙到學堂唸書了。
因著已經進學,顧雲浩又拿這個理由說服了顧長光跟李氏,自己搬到了西側的屋子裡,開始了獨居一室的日子。
李氏還有些擔心小孫子能不能好生照顧自己,但顧明良卻頗為贊同。
在他看來,進學了那就稱得上讀書人,有自己的屋子是應當的,畢竟溫書什麼的也需要個安靜的環境。
顧雲浩十分珍惜這個讀書的機會。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讀書對於農人家的孩子來說,那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許多人家連吃飯都成問題,更別說唸書了。
就算是家裡有點積蓄,短視一點的人家,都可能拿去再買田買地,怎麼也捨不得拿錢給孩子唸書的。
當然,讀書雖然花錢多,但讀好了,得來的回報也是難以想象。
多年寒窗,一朝中舉,那麼整個家族也能跟著改換門庭。就算考不上舉人,能考上個秀才,那也是很不得了的事情了。
雖然大多農村人不知道秀才到底有什麼實際的能量,但僅僅憑著免稅這一項,就足以讓所有農戶人家心生嚮往。
顧明良更是比一般人知道的多些,所以費盡心思的想要家裡出個秀才。
而顧雲浩則更是心思清明的很。
讀書科考,這可是他在這個時代唯一的出路。
必須好生把握機會。
因著知道唸書的不容易,顧雲浩自從一進學,就絲毫不敢懈怠,在學裡跟著先生讀書,回到家裡也不放鬆,每天早早的起來,對著書記字。
書是從顧雲濤那裡借來的《百家姓》,雖然已經很破舊,但字型仍看得清,顧雲浩也很是珍惜。
一般來說,像顧雲浩這樣才入學的蒙童,初學的都是《三字經》,要《三字經》唸完了,才開始學《百家姓》,隨後再是《千字文》。
但顧雲浩入學了這將近一個月,聽了學裡的先生帶著他們通讀過幾次《三字經》,而後又自己回家用功,卻是差不多都能背下來。
加上他本就是個成人的“芯子”,理解能力要比小孩強些,《三字經》本生就不是什麼難理解的,對他而言根本也稱不上有什麼難度。
知道《三字經》主要是教蒙童們識字的,所以顧雲浩也不再在上面多費什麼功夫,開始借了顧雲濤的書來看。
學《百家姓》也是一樣為了認字,但他現在也沒有旁的辦法,家裡就這麼兩個唸書的人,而顧雲濤正在學的《千字文》是絕對不可能借給他的。
但是顧雲浩也不挑剔,畢竟他現在許多字還認不全,更多的是對著書來記字的筆畫。
字要確實要比前世所用的簡體字難記一些,但也跟繁體字差別不是很大。
顧雲浩根據前世對百家姓的記憶,再對應簡繁體字的轉化,也差不多能認識個大概,索性就當做了自己的認字讀本。
認字完了開始記筆畫,他自然是捨不得用筆墨在紙上寫的,反正也是學字而已,只簡單的用手指在桌子上筆畫,又省事又省紙墨。
因想著晨起人的大腦最清晰,而且按著前世上學早讀課的習慣,每天早上顧雲浩都會早起記半個時辰的字。
見外面天色也漸漸大亮了起來,家裡人也都開始起床洗漱。
顧雲浩合上書,出了屋子,開始到灶房幫著燒火。
“小心些,別讓火燎到頭髮。”大妞在灶上忙活,見著弟弟吹火,不由擔心地囑咐一句。
“今兒一定要讓爹再做個吹筒。”顧雲浩扒了扒額前的頭髮,說道:“我這頭髮燎了倒是沒事,大姐你成天燒火做飯,又是個女孩家,燎了才是不好。”
吹筒就是土灶上用來吹灶火用的,有條件的人家大多用鐵製的,而顧家則是用竹子,把當中竹節打通了來用。
先前的吹筒因著時間久了,燒火的時候,三妞一個不注意當柴火給燒了,因而這幾天大妞做飯生火都是用嘴吹的。
聽聞到顧雲浩的話,大妞知道是弟弟關心自己,甜甜一笑,手下仍是不停地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