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部隊,都能回家拿出一個裝毛線衣的塑膠袋,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比後世的廣場舞要好使啊。
錦西觀察過,這農村所有眼睛能看得見的女人,都是要織毛衣的,聽她們說,城裡也這樣,特殊的年代造就了這種全民性的活動,使得每家每戶的女人都要自己織毛衣,錦西一直在找市場大的專案,目前為止,毛線是她見過市場最大的了,畢竟再也沒有任何東西能像毛線這樣,走進每家每戶,是所有人的必需品。
可是她連毛線品種都認不全面,不知道不同毛線的區別,不知道哪種毛線好賣,不知道不同毛線能織什麼樣的衣服,她似乎對此一無所知。
錦西想到這,便有些失落,來到書裡的這個年代,抱著大展拳腳的信念,到頭來卻發現,自己看似對什麼都懂,知道這個時代的走向,知道很多經濟方面的知識,可理論終歸是理論,一旦實踐起來,跟想象的總有出入,就像現在,哪怕她覺得毛線賺錢,卻一點頭緒也沒有,根本不知道怎麼入行,隔行如隔山,前人說的果然沒錯。
臨近中午,所有老孃們都回家做飯吃了,小南村的習俗是吃午晚飯,這頓飯忙活到下午,在天黑之前把飯吃完,然後全家人圍在一起,打牌嗑瓜子看電視什麼的,也有老爺們去別人家打牌的,但大部分人都會在半夜前回家守歲。
事實上就連賭錢的人也很少通宵,這年頭大家都心疼電費,總覺得夜晚就是屬於睡眠的。
錦西也幫梁素雲忙活,她倆忙著炒菜,林巧珍忙著做餅和和麵,初一早上的習俗是吃餃子吃元宵,現在要把面活好了,她還做了些糖餅,說是給孩子吃。
之前方家經濟狀況不好,吃喝上都顯得拮据,有了停車場以後,林巧珍的手頭寬裕一些,對孩子也大方了,放在從前,有餅吃就不錯了,還糖餅?糖可是要錢的,誰捨得?
中午有雞有鴨有魚,各種菜擺滿了圓桌,方家所有人圍著圓桌吃飯,吃飯前,方淮山按照慣例給祖宗敬了酒,錦西看向祖宗的畫像,心裡想著,她一直不信鬼神,可她卻真正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