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部分(2 / 4)

小說:皇后起居注 作者:白寒

後孃娘有同樣的擔憂,一貫耿直的吏部尚書王恕竟然為此特意上了一封奏摺。在摺子裡,他聲稱講學之事固然很重要,不可輕易間斷,但在盛暑盛寒的時節卻須得更注重保育聖躬。此前先帝時有舊例,遇盛寒盛暑則經筵暫時停止。皇帝陛下天性好學,不想停止講學,便可稍作變通,讓講官去乾清宮給陛下講學。如此,便可暫免盛暑之下遵循文華殿經筵的各種禮儀繁瑣之苦了。

這封摺子深得張清皎之心,朱祐樘也覺得甚有道理。他並非不知變通之人,只是自己親口開的經筵,若是隨意中斷了,到底有些不好。而今王恕給了他一個臺階下,他也覺得在乾清宮裡聽講更方便些。

誰料,許多言官卻不分青紅皂白地跳了出來,堅決反對王恕這種行為,認為這是一種“阿諛”,絕不可取。一時間,每日至少都有好幾封摺子彈劾吏部尚書,漸漸在御案上積累成高高的一摞。不僅僅是京內的言官不肯放過王恕,連京外的摺子都頻頻送入宮中,看上去竟彷彿是他惹了“眾怒”一般。

朱祐樘頗有些奇怪。按理說,王恕在言官與文人當中的名聲是極好的,怎麼這回卻始終有那麼一些人死拽著他不肯放,甚至還刻意誇大意圖毀掉他的名譽呢?再讓東廠與錦衣衛稍微查一查,劉吉果然動了手腳。

王恕被這些人扣上的罪名激起了怒火,遂提出了告老還鄉。朱祐樘自是百般挽留,堅決不同意他告老。不過,劉吉煽動言官的行為也沒有實質性的證據,他不好處置,便只能以實際行動說明他對王恕的支援。

張清皎並不知前朝鬧出來的那些事,只是關心朱祐樘的身體。雖說偶有一場病並不是壞事,熬過小病反倒能增添免疫力——不是都說“小病不斷,大病不來”麼?但她依然對太醫院現有御醫的能力覺得不滿意。他們行醫用藥的經驗都拘泥於數代家族傳承,或許是時候引進新鮮血液了。

當然,太醫院已經被幾戶醫藥世家把持了許久,其他人很難在其中獲得一席之地。可她不是還有尚醫局,不是還有女醫麼?一年前徵召的女醫們在宮中適應良好,她們的醫術也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不過,尚醫、宮醫、侍醫的名額都未滿,還需要繼續從民間徵召才是。

這一回,張清皎並沒有頒發懿旨,而是採用舉薦制。由宮中這些女醫舉薦她們聽聞過的故鄉名醫,給他們去一封言辭懇切的邀請信。若得到肯定的回應,便派出宮使親自去接名醫們入宮。當然,這一回男女不限,她已經有意謀劃著將這種名醫的資源往民間延伸了。

尚醫局的女醫們對此事都很積極。若是初來乍到,她們或許還會存著些小私心,擔心舉薦來的大夫會與她們爭奪貴人們的信任。可如今都已經在宮中待了將近一年了,她們瞭解尚醫局的規矩,也明白靠著自己的真才實學,皇后娘娘便絕不會虧待她們。故而,她們也希望能與優秀的女醫共事,透過與各種名醫的不斷辨症,更精進自己的醫術。

陸陸續續地,女醫們都給她們所知的名醫去了信。有的名醫婉言謝絕,有的名醫沒有任何回應,也有的猶豫許久之後決定入京。譬如來自江南的宮醫方女醫,某一日便欣喜地前來坤寧宮問安:“皇后娘娘,臣舉薦的兩位名醫決定入京了。”

“是麼?這可真是個好訊息,不知這兩位名醫精通何科?”

“各科皆精,他們是無錫、南京一帶遠近聞名的好大夫。丈夫談復,妻子茹氏,皆是醫藥世家出身。談大夫不必說,行醫已有五六十年的經驗,救過的、治好的人數不勝數,在當地很有名望。茹氏更精通婦科與小兒科,甚至有數百里外的婦人專程去尋她看病。”

“那兩位的年紀應該不小了罷。”聽得“五六十年”從醫經驗,張清皎瞬間便想到後世那些出手即驚人的老中醫。能被醫術高明的方女醫如此推崇,這對賢伉儷定然不可小覷。而且,這般經驗充足的醫者若願意將自己的醫術與經驗、脈案傳授下去,定然會培育出更多優異的大夫。

“確實不小了。不過,從南京轉至杭州,再行船來京,應當不至於太過勞頓。”方女醫含笑道,“他們在信中說,家中小輩不放心他們出遠門,所以也會同行。說來,應當也是傳承了醫術的晚輩罷。”

“這兩位家中還有何人?”

“二子皆是進士,長子已經去世,次子在南京為官。具體是甚麼官職,臣不太知曉。”

張清皎首度興起了向朱祐樘討要個合適的職缺,將談家子弟調到京師的念頭。畢竟,讓兩位老人家遠離故土,離開自己的兒女,實在是太過委屈他們了。不過,此事還須得問過這對賢伉儷再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