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長時間的戰鬥。但是在這個朝代,他們已經開始從海上和邊陲騷擾晏朝。
或許是多次戰鬥的緣故,本朝和周邊國家的航海技術也比唐宋時期要先進的多。凌蔚作為皇帝心腹,又見過“海外”的海船,自然被允許看到過本朝的戰船設計圖。
即使有些抽象,即使不是他學過的東西,凌蔚也看得出,這船隻的先程序度估計和明清差不多了。
戰爭真是推動科技發展的一大動力。
目前南海肆虐的幾大主力國家是倭國、印南、緬甸。倭國不用說,都知道是哪,印南即印度南端和附近的一些海島,而緬甸,此刻基本上統一了中南半島——怪不得有能力和晏朝對抗。
凌家的主力一直在東南,以海戰著稱,從開國以來,一直是守衛東南海域的主力。這次凌梧吃虧,是吃虧在倭寇和印寇、緬寇聯合起來。不過還好晏朝的海軍主場優勢在那裡,三方寇賊心也不齊,最終慘勝。
雖說是慘勝,犧牲將士無數,但成果也是巨大的。此次戰役之後,其他三方寇賊也元氣大傷,短時間之類不可能組織起來比較像樣的攻擊。而北印度也趁機向印南發兵——同是一個印度,別人也想統一的,印南目前岌岌可危。緬甸又因為皇位繼承者死在戰場上,其皇帝也因為悲怒倒下,目前陷入皇位爭奪中,無暇對外。
只剩下倭國獨木難支,東南邊患情況暫緩,凌梧也可以回京邀功,甚至在京城住上好一段時間了。
皇帝陛下當然還是不滿意的。在他看來,趁他病要他命,在這種時候,肯定應該主動出擊。雖然死了不少人毀了不少船,但是現在國力強,人丁多,兵可以補,船可以造,很快就能重整軍風,挑一兩個國家打上門。
比如和北印度一起兩邊夾攻印南啊,或者趁著緬甸內亂打上門啊。倭國太遠暫時不好打,但是這兩個地方好打啊。
皇帝陛下其實還是不願意便宜北印度的。北印度統一了,誰知道還會不會和晏朝交好?他的意向是打緬甸。緬甸和晏朝陸地上也有國土接壤,晏朝的陸軍也是非常強大的。陸上海上兩面夾攻,怎麼也能把正在混亂人心不齊的緬甸打個措手不及吧?
然而凌梧不願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