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威嚴。
“微臣告退,就不打擾陛下批閱奏章了。”
華元帝首肯後,瑾瑜轉身離開御書房,剩下的就看黎洛隨機應變。
今日遞上去的奏摺,是瑾瑜精挑細選的,有關平洲水患和邊境遊牧民族的蠢動。
已經給黎洛講過對策,包括平洲地勢人文,戎人的優點缺點,以及黎國的現狀優勢劣勢。
瑾瑜讓黎洛根據已知條件列舉可行方案,再給黎洛分析這些方案的利害,同時也講過華元帝的喜惡。
瑾瑜相信黎洛,利用學到的知識,能夠說得頭頭是道,也能迎合華元帝的喜好,避免觸碰華元帝的雷區。
第二日朝堂之上,華元帝將這些問題拋給大臣,得到的見解與黎洛相差不多,解決之法卻不如黎洛給的合他心意。
關於戎人,或派兵增援或派人和談,或是先禮後兵,為此朝中大臣還爭論了一番。
而關於水患,只想著開倉放糧賑災。
最後華元帝一錘定音,採納黎洛的方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鐵血手段鎮壓騷擾邊境的戎人,搶奪其血統優良的馬匹,為黎國培育健碩的寶馬,訓練驍勇善戰的騎兵。
當日後戎人的優勢逐漸被大黎抹平,便可直接討伐,將遼闊的草原納入黎國版圖。
水患的解決方案,依然是開倉放糧,但方法不同,差人去監督疏通河道,將河水引向時不時就鬧旱災的鄰州。
不用抓壯丁的方式,而是讓災民用勞動換錢糧,有報酬的參與家鄉建設。
到時災民不會餓死,河道也成功疏通,不用額外付工錢,還不會因為繁重的徭役引起民憤。
疏通的河道永久受益,日後只需例行維護,一下解決兩州災難。
大臣們默不作聲,心裡把華元帝數落一遍,既然自己都已經想好了兩全的解決之法,為何還要來朝堂上尋他們開心?
華元帝則只是想看看,朝中大臣滿堂,有沒有人能提出一些更加有利的方案。
事實證明,黎洛這些年雖然沒有被指派老師教導,但讀的書不少,知己知彼,能客觀分析敵我優劣,而且還有遠見。
聽到這個訊息,瑾瑜給黎洛講課時,大大的誇獎黎洛一頓,換來一雙亮晶晶帶著崇拜的眼睛。
“全靠老師教導有方,否則我的想法也之後侷限眼前。”
瑾瑜搖頭笑道:“還是因為殿下才思敏捷,臣不過是做分內之事。”
黎洛也不繼續客套,心中自有定義,道:“自那次之後,父皇已經默許我進出御書房,還會主動問我的看法,這是一個好兆頭。”
“所以臣講課的側重點已經從四書五經君子之道偏向時務策論,路都是走出來的,聖人訓誡不代表一切,記住核心思想即可。”
瑾瑜也覺得這是好兆頭,但好壞總是並存的,黎雋和其他兩個皇子明顯察覺到了來自黎洛的威脅,三人隱隱有結盟之勢。
這一點瑾瑜有些擔心,按照黎雋那個德行,再加上六皇子與七皇子,不知道會出什麼惡毒的么蛾子。
只有告誡黎洛,謹言慎行,不要讓那三人任何一個抓住把柄,同時提防栽贓陷害。
瑾瑜欲方方面面都考慮一遍,事先把可以陷害的路子堵上,讓其無處下手。
但俗話說聖人千慮必有一失,他並不是聖人,無法妄想十全十美。
第130章 結局
華元帝聽取了黎洛提出的建議,下旨著手疏通平洲河道。
這是一個大工程,至少數年時間才能完成,需要一個清廉的官員負責監督。
瑾瑜藉機向華元帝舉薦李言卿,李言卿還在滇州任職,剛好與平洲接壤,離得較近。
黎國官員升遷除了看政績之外還要看資歷,當官時間越長資歷越老。除非有傑出成績,否則李言卿至少要熬十來年,資歷夠了才會得到升遷。
而此次正是機會,只要李言卿花數年時間辦成了這事,瑾瑜可以確保李言卿升遷到都城成為內城官。
華元帝沒有立刻首肯,也許是身體跟不上,感覺最近思維都變慢了些,需要花些時間才能理清楚其中利弊。
瑾瑜立在下首,默默等待華元帝仔細想清楚,若是華元帝思考之後不同意,他再設法說服。
黎洛無條件支援瑾瑜,上前道:“父皇,兒臣有話要說。”
華元帝點頭,“嗯,你說。”
黎洛道:“到現在朝中也無人自薦去做這事,想來是因為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