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官員任用
狠狠的收拾了明國的文臣集團和地方大族之後,宋知夏挾勝而歸,當她再一次踏入京城時,她已經是實實在在的太女了,她的太女之位無可動搖。
宋知夏回京之後,根本沒有時間休息,她馬上開始著手整頓官場,她出京之前收拾了二十幾位朝臣,出京之後又收拾了全國的大族,空缺出來的位置不少,需要調動的官員更多,這是亟需去做的要緊事。
在官場重整這一政事上,宋力剛顯得極為的謹慎。
宋力剛沒有治國的政治智慧,他在這一次的大風波之後也看清了自己的能力和短處,他不敢再憑著自己的心意來安排官員的升遷調動,更傾向於聽從宋知夏的意見。
宋力剛這樣的謹慎狀態更符合宋知夏的需要,有了宋力剛的配合,宋知夏布置起來更加的順手順心。
宋知夏在三年前離開明國時,就把觀察官員和發掘人才的重任交給大師姐齊若蘭,這一次她正好用上齊若蘭的觀察冊子。
齊若蘭在這三年裡兢兢業業的記錄著她所看到的聽到的官員行為,同時也記錄著名聲響亮的人才,她牢記著宋知夏對她的選才標準,不只記錄那些有政見有文名的文士,也記錄那些有專精才能的人才,比如善農事的,比如善治水的,比如善緝兇的,這些人才往往只是做為胥吏,甚至白役,活躍在底層官場,輔助著上官的政績,若不是專門去問,根本不會有人去記住他們的姓名。
齊若蘭只是一介女子,要做到這些事本來是不可能的,但好在她的身後有三張關係網。
探文士,她有師門的關係,明石先生在文人階層中地位極高,他的門下更是有上百位徒子徒孫,這些徒子徒孫也大多出身士族,這本就是一張龐大的關係網。
找人才,她有公公的關係,她的公公本是進士,還曾經做過同知,在官場上也是很有關係的,恩師座下,同年,同鄉,單這三層關係就可以與許多官員攀上交情,雖然這些交情不足以讓他重入仕途,但是探聽他們治下是否有專精才能的胥吏,還是很容易的。
而若是有人猜忌她的動機,甚至與她為難的話,她的背後還有昭陽公主這一尊大神呢,也不需親自請出昭陽公主為她做主,單是抬出這個名號就足夠震懾那些人了,更何況她只是記錄而已,又不是親自去拉攏,能讓人多顧忌呢?
齊若蘭蒐集了三年的人才資料,宋知夏這一次就用得上了,她把前世背下的能臣姓名一一列出,再對應上齊若蘭的觀察冊子,就能從中找出她需要的人才,甚至還能為他們找出合適的搭檔呢。
宋知夏把名單列好,拿給宋力剛,與他一一詳說,宋知夏把這些人的出身、師承、親緣、交友、性情,可堪配哪些官位,這些官位中哪一個最合適他們,都說了個清清楚楚。
宋力剛原本對女兒的政治能力還抱有三分的懷疑,怕她與他一樣只通武力和兵事,對明國的人才卻認識不清,一到任官就兩眼一摸眼,既選不出人才,也安排不好人才的位置,但是聽了女兒的具體分析之後,宋力剛才發現自己真的太過小瞧女兒了,女兒實在是天生的上位者,他還是聽了女兒的分析,才知道任官裡頭的規矩和講究,裡面的道道實在是太多了,各方利益都要考慮到照顧到。
比如一個人才可以堪配很高的官位,但是因為他的師承,他就只能避開這個位置,因為這個位置的上官的師承,與這個人才的師承,是互相看不上眼,是互相攻訐的,所以為了避免兩個官員同時浪費精力在這種無謂的理念鬥爭上,只能給他安排另一個低一點的官位。
又比如一個人才,雖然他出生並生長於北方,在北方還有許多親朋好友,人脈強大,但是他只能在南方任官,不能在原籍任官,因為這就牽扯到地方勢力的平衡,官員不能在原籍地任職,這個是任官的鐵打規矩了。
又比如一個人才,雖然他很有能力,可以晉升高位,但是因為他有近支親人在更高位,為了制衡權力,要麼他就外放為官,要麼他的親人要避嫌外放或致仕,就如封州蔡家的老家主和二老爺一般,為了讓二老爺更上一步,蔡老家主就主動致仕歸鄉了。
這些制衡之術雖然一開始是帝王心術,但是用的久了,漸漸的也成了官場的規則,宋力剛之前是被文臣們糊弄,沒有人向他說清這些規則,反而藉機把自己人安插到了更高更好的位置上,如今宋力剛吃了大虧,自然更相信宋知夏的分析,更何況宋知夏說的很有道理,宋力剛自然無有不應,宋知夏說該如何任官,他便如何調任了。
吏部把新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