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高產、早熟、耐旱,是在宋朝的時候流入中國的,後來便在江南一代迅速推行開來,在歷史記載中稱: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
占城在這個時候應該還是一個位於南洋群島的小國家,名叫佔婆國,有自己的國王。不過後來就被其他國家佔領,成為占城,這也是占城稻這種稻穀名字由來。
這時候的占城應該還是一個經濟發展緩慢,商業不發達的地方,唯一多的便是占城稻。若是他能率先到達,非但能把糧食和稻種引進大魏朝,還能開闢海上絲綢之路,豈不美哉?
大魏朝繁榮昌盛,民風開放,經常有海外的人來大魏朝,他給皇上說他聽說過占城這個地方產稻穀,也不會引起皇上懷疑。
他用手中的木杆把佔稻城的大致方位畫出來道:“臣經過調查得知占城的大致方位就在這裡,由於臣不知傳言是否為真,故而臣想要親自去看看,若是傳言屬實,便能大量引入糧食和稻種。”
他頓了頓又道:“若是傳言所傳為虛,臣也可拿著我大魏朝的商品過去交流,將我大魏朝的商品傾銷到海外,形成一條商貿之路,為我大魏朝增加稅收,更重要的是,臣認為,我大魏朝繁榮昌盛,皇上乃真命天子,此次出去,也可彰顯我大魏朝威名,弘揚皇上威儀。”
從古至今,幾乎就沒有皇上不想要傳播自己作為皇上的威名,以及對外未知環境的探索,畢竟擴張自己領土乃是各個皇帝的本能。
漢朝有漢武帝七次巡海,後掃平南越,開闢海上絲綢之路。
宋朝有以冬月發船,借北風之便,開闢南洋航線。
明朝更不休說,有鄭和七次下西洋,造就航海史之奇蹟。
“此去路途遙遠,越洋跨海,未知危險眾多,你當真願意冒險?”不得不說,皇上當真沒有想到張彥瑾會提出要出大魏領土,帶人航海去海外未知之地。
他默默審視著張彥瑾,這是他印象中那個只知道吃喝玩樂的張彥瑾嗎?哪個紈絝子弟會願意做如此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呢?
他心中漸漸萌生出了讚賞之意,或許張彥瑾並非好吃懶做之徒,只是沒有遇到他想要做之事罷了,既然如此,他又何必把這樣一個志在四方的人困在朝廷中做官呢?
更何況張彥瑾在工部做員外郎該做的也做的差不多了,最近聽說都只是敲鐘點卯罷了。
“臣願意身先士卒,為皇上,為大魏朝開闢新的商貿道路!”張彥瑾信誓旦旦道。並非是張彥瑾想要給宣揚大魏朝國威,為朝廷效忠,他更看中的是裡面可以獲取的財富,以及可以借這個機會擺脫掉在朝廷的官職。
更重要的是,從大魏朝的南邊去占城,來回也不過六百多公里,危險極低,更重要的是,和歐洲船隊橫穿大西洋相比,他去佔稻城屬於近海航行,一路上有很多港口,不用擔心補給和壞血病。
皇上沉吟一番,忽然道:“你伯父知道你想要遠航南洋嗎?”
儘管張彥瑾乃是朝廷官員,要服從皇上命令,可是張仲謙乃是開國王公,為朝廷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皇上知道張仲謙十分疼愛張彥瑾這個侄子,不然也不會在張彥瑾闖下了那麼多禍事,他卻一直包庇,甚至總是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了。
一起同過窗,不如一起扛過槍。
張仲謙對於皇上而言是朝臣更是共同作戰過的兄弟,尤其是他時不時回想起那段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戰鬥歲月時,他更是心生感慨。
他乃九五之尊,他可以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但是對於張仲謙,他不能不顧及。
“皇上請放心,臣伯父在臣幼時,便教誨臣要有報效朝廷的鴻鵠之志,臣此番請求乃是報效朝廷,效忠皇上之舉,伯父聞言定然會同意,再者臣若去,定然會謹慎小心,保全自己,載糧而歸。”張彥瑾拱手再次請求。
皇上沉默半晌才道:“生子當如張彥瑾!小小年紀便有如此膽氣,朕敕封你為南洋都督,正四品!航行準備物資若有需要,皆可稟告給朕。”
“多謝皇上!”張彥瑾謝恩之後,立馬收起了先前一本正經的態度,有些嬉皮笑臉道:“皇上,那臣可就不客氣了啊。”
皇上被張彥瑾這迅速地轉變弄得哭笑不得,抬腳踹了張彥瑾一腳道:“你這潑皮,果真是一點都沒有改變!”
張彥瑾嘿嘿一笑道:“物資臣可自行準備,可人還要請皇上幫忙。”
說罷,他拱手道:“還請皇上給臣一道手令,允許臣在沿海各地蒐羅水性好的高手,和航行高手,讓他們隨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