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一得不到掌權者的支援,二自身沒有絕對的實力,實在是任重而道遠啊!
如今的林清雖掌一個營繕清吏司,但是對在那群廟宇裡的高官而言,林清只不過是一個每天上朝排在最末尾的隱形人,何況永康帝還不愛上朝,每月能有個一兩次上朝的機會就不錯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永康帝上朝的次數變多了,原因是番邦朝貢的時間近在眼前了,為了接待這次番邦朝貢,舉朝上下都是花了心思的,務必要展現出一幅盛世強國的畫面來給各番邦國看!
林清其實能理解永康帝行為中的緊張,畢竟這番邦國中為首的韃靼明顯來者不善,若是對方也是來試探大明的國情,到時候在朝貢期間鬧點事情出來,回去後就派兵攻打大明,那永康帝屁股下的龍椅也就坐不穩了!
這可不是一點點小事,關乎永康帝的皇位,由不得他不緊張!
只是這樣的事情,一般都由永康帝和內閣大臣去商議,他這個小蝦米就算是朝會上也不過是站在末端,有時候永康帝聲音小一些,他都不知道上面說了什麼,更別說任何發言權了。
時間一晃就到了三月中旬,已經陸陸續續有些小國使團抵達大明京城了。
最先到的是安南、朝鮮和南掌,這三個小國之前每年也都會在固定時間過來朝貢,今年倒也是規規矩矩最先前來。
林清作為負責修繕會國館的人,也被楊庭安點名配合鴻臚寺的人一起接待這些藩國使團,主要是萬一有人問起會國館的一些東西,林清比誰都瞭解,能當場出來解答一下。
安南等國地處偏遠、從來都是以學習儒家文化為榮,物質積澱和大明京城比起來自然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有些使臣第一次出使大明,看到大明的風土人情也是一邊驚歎一邊讚美,和鴻臚寺的人倒也是相談甚歡。尤其是這次會國館修繕一新,朝鮮使臣用著不愛流利的漢語雙眼放光道:“這次皇帝陛下費心了,居所竟然如此豪華!”
這人去年也是來過的,去年住的會國館他覺得也不差,但是和今年的比起來自然有差距。
鴻臚寺寺卿唐正茂笑了笑道:“此乃皇上仁德!”說完朝著東邊方向做了一個行禮的動作,其他使臣也紛紛有樣學樣,倒是乖覺的很。
林清冷眼看著那些來朝貢的使臣,覺得他們說是來朝貢的,但是進獻的單子林清也看了一眼,並不值幾個錢,甚至摺合成銀子,還不一定有重修會國館的銀子多。聽說他們走的時候,永康帝還會大方的賞賜一批東西給他們帶回去,以顯□□上國的氣度。
這氣度是氣度了,也不看看自家兜裡還有幾個錢?原本國庫就不寬裕,還使勁作!
只是接下來,安南使臣的一句話,差點讓在場大明的鴻臚寺官員臉上都掛不住了。
“以前我們過來的時候,皇上倒是沒有如此費心,看來還是韃靼王子的面子大啊!”這名安南國使臣說漢語倒是說的字正腔圓,而且用詞也精準,舉手投足間都和大明文臣非常相似,看來是對大明的文化下過苦功夫的。
這句話不知道無心還是有意,卻非常讓鴻臚寺官員下不來臺,因為這事實可不就是因為韃靼王子過來才修繕會國館的嗎?否則早兩年為什麼不修?
“使者此言差矣!韃靼王子前來,我大明自然是要好生接待,只是這會國館諸多東西,都是出自民間。民間百姓聽聞此次有十多個藩屬國要前來朝貢,特意捐獻了不少物品,各位使臣可以在房間的冊子上看到是哪些樂善好施之輩所捐贈。我國子民的美意,是希望以後每年眾藩屬國使臣皆能出使大明,朝覲納貢,以修我們百年盟約!”
林清一句話,既解了鴻臚寺的圍,又將當初許諾給那些商人的好處提了提,同時又以□□上國的姿態,提醒他們這些小國,別忘了當年是怎麼被大明打的哭爹喊孃的,也別忘了當年他們老祖宗是怎麼和大明簽下藩屬國的條約的!
果然祭出了這一招,倒是讓那個安南國的使臣臉上表情訕訕的,臉上一陣紅一陣青,半天沒說出一句話來。
唐正茂臉上露出恰當的笑容,繼續將人安置在準備好的院落裡,剛和林清準備回自己衙門,就見另一鴻臚寺官員快步走了過來:“唐大人,韃靼王子已經快到城門口了,我們要去迎吧?”
“迎!快通知禮部,派人去城門口候著,我們這邊也一起過去。”唐正茂當機立斷道,同時也喚了林清和他們一起過去,畢竟一會兒還得陪著韃靼的使臣到會國館休憩。
等林清等人到了城門口的時候,韃靼使臣的隊伍已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