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開始解放了思想,從那一刻開始,差距就已經拉開了。
更不用說到了17、18世紀,整個西方展開的啟蒙運動,將人文自然科學的力量再次拔高,從中湧現了多少科學家、教育學家、經濟學家?而那時候的□□已經完全被排擠在外,再無參與這場盛會的可能,只能成為西方列強肆意掠奪的物件!
正是因為知道這些,林清無法單純的只以一個普通朝臣的目光看待整個大明,他的目光已經放遠到了未來的幾百年。而作為了解這一切的人,既然已經身處了這個歷史的轉折點,他自己又或許有這個能力,如何不想透過自己的努力去讓大明也參與到這個舉世盛宴中?
或許林清一開始的目標很簡單,只是想讓自己家人有衣穿、有房住、有飯吃,可是等真的實現了這一切,等自己也有了那個能力去影響這個國家的決策者,甚至說他以後有希望成為這個國家未來走向的決策人之一時,他如何能說服自己袖手旁觀?!
或許林清的方式方法不一定是最正確的,畢竟想要改變一個根深蒂固思想的國家,想要以一己之力說服全天下的人,那是比登天還難的事情,重重的阻礙、各方的利益,新老勢力的爭奪,這些都會在每一步落下一枚棋子的瞬間,都產生變化。而這樣的變化是好是壞,誰都不能保證。
但是林清還是想嘗試,想努力,畢竟那段百年的屈辱史讓人太沉重,每每在後世讀到這段歷史的人,靜下心來的時候都忍不住內心激盪、無法支援,泱泱大國的尊嚴、民族的族性全都被踩在腳下,那樣沉重的代價、淪落為半殖民地的國土,讓人忍不住痛心疾首、不忍直視。
或許林清自己也不知道,在一飲一啄之間,他的政治理念已經悄悄形成。如果說一開始做了翰林官,那只是科舉成功後的果實,但是那次沈修文事件卻讓他看到了可能——改變這個朝堂、改變這個國家的可能性。況且他還那麼年輕,他有的是時間,去隱忍去蟄伏,去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來實現他的理念。即時在他活著的時候不能實現,那麼還有後人,只要理想的種子種下,自然有生根發芽的那一天!而就是這樣的理念一路推著他,一步步地往前走。
所以林清在製作這個火銃的時候,並沒有只是單純地做出了一個傷人的利器。傷人的利器他可以做很多其他的冷兵器,也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但是他卻費時三個月,用這個他能改良到最好的火銃威力來給世人都展現了一次科技的力量,或許如今還沒有人正視科技,但是他總會讓所有人都看到的。
因為他清楚的知道,只有那樣巨大的威力,那樣高於之前火銃很多倍的新型武器,才能讓舉朝震動、讓永康帝正視,也能更加有利於接受他的提議和條件。
就比如現在,當林清丟擲十兩造價這個概念的時候,果然讓永康帝眼前一亮,這個造價就比較接近於他內心的預期,同時也聽進了林清的話:若是能開放私營鐵冶,那麼未來他雖然損失了幾座鐵礦的利益,但是依舊有更多的稅銀進國庫,而他的軍隊能得到最好的裝備!
“好!朕允了!朕命你全權負責此事,林清,這可是朕對你莫大的信任啊,希望你不要辜負朕的這一份信任!”永康帝能做到這一步,確實是因為林清的計劃對他有著極大的誘惑性。
“微臣林清領命!絕不辜負聖上隆恩!”林清再次下跪行禮,臉上的表情是滿是感激涕零,這樣真誠的樣子,倒是讓永康帝放心了很多——確實,這位臣子還年輕的很,或許有許多地方做的不夠妥帖,但是做事還是非常努力的,充滿靈性。整個朝堂被他們這些老傢伙已經把持的夠久了,確實該換些新鮮的血液進去了!
只是林清還是低估了這次任務的難度,當林清在朝會上提出這個事情的時候,竟然遭到了內閣閣老的一致反對,就連他的頂頭上司楊庭安和暗中結盟的顧寧顧大人,都沉默不語,沒有支援林清。
這動了太多人的利益了,就算是老對頭黃友仁和高明遠都默契的聯合起來,一致反對,倒是讓高黃兩派的人突然有一種重歸於好的錯覺。
所以說,這世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當高黃兩黨的利益達成一致時,他們就能拋棄前嫌,甚至不用言語一聲,就能馬上站成一派。
而顯然,首輔和次輔權勢的聯合,是有著驚人力量的!
其實在永康帝沒有直接下命令,而是讓林清做好方案後先遞摺子上去時,林清已經隱隱有些不安,但是他對永康帝還是抱有希望的,畢竟已經說服了永康帝這個王朝的最高領導,那麼勝算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