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落後,趙王陷入了沉思。
一旁的沈皎,看到趙王的樣子,便知道他意識到了這一點。常平倉的糧食雖然多,但架不住山東的災民也多。常平倉主要是用來調節糧價用的,以防止“穀賤傷農”和“谷貴傷民”情況的出現,遇到小型的災荒,依賴常平倉確實可以,但是像山東這樣大型水災,常平倉的作用就沒有那麼大了。
“便是加上官倉中的糧食,和端王叔與七表兄從京中撥下來的糧食,也依舊有些捉襟見肘,我們要負擔的不是眼下的一時,而是一直到下一次收糧的時候。”沈皎繼續道:“所以,我們不可能直接負擔災民的所有糧食,必須要依賴糧商,常平倉和官倉能在一開始供給災民糧食,但是後來卻只能作為調節糧價來使用。”
“還請元嘉指教。”趙王聽到後,便知道沈皎心中已經做好了計劃,連忙謙遜真誠地請教道。
“指教萬不敢當,只是有些想法,想要和七表兄共同商討而已。”沈皎笑著道。
“重光以為既不限定糧價,更不應該阻止糧商進入。相反,應該極力歡迎他們進來售糧。”
趙王看著沈皎笑著說著的話,彷彿這個決定是一件極為平常的主意,他不知道這個想法,他這個表妹想了多久,但是與他來說,並不是很理解,皺眉問道:“如此一來豈不是助長那些糧商的氣焰,讓他們更加肆意妄為,隨意哄抬糧價?”
沈皎看到趙王眼中的困頓,嘴角的弧度不變,耐心的解釋道:“七表兄請試想一下,若是天下大部分的糧食全都聚集到山東來,介時山東的糧食必然會驟然增多。”
“當糧食的量多百姓的需求時,糧商為了讓百姓買自己的糧食只能降低價格。”沈皎繼續道,“有一個如此,其餘糧商也都會紛紛效仿,到時,這糧價不用官府控價,也會下降到百姓能夠接受的價格。”當糧食的量供過於求的時候,商戶自然會選擇低價競爭。
她如此胸有成竹,敢給出這個建議,不止是緣於她對於市場和商戶內心的瞭解和猜測,還是因為這樣的做法,在她的那個世界的歷史上就真的有人如此做,並有人在為其作記的時候,提及過其用此法後的功績。當時用此方法的人還只是一方知府,但是因為此法,反其道而行之,其治下郡是當年周圍偌大一片災區種唯一一個糧食價格正常,百姓能買得起糧食的州郡。
她記得她當時學到這篇文章時,記憶尤新,不然她也不會冒險提出這個建議。要知道,她這可不是一個州,一個郡,而是偌大一個山東。
趙王聽後,沉思許久,然後想到了什麼,疑惑地問道:“可是依照你剛才的說法,百姓要自己拿出錢去買糧食,可是依照現在很多災民的情況,就算是糧價再低,也買不起糧食,他們手中根本就沒有錢。”他雖然佩服元嘉另闢蹊徑的想法,但是卻也不得不說,這個方法存在極大的弊端。所以,他才有此一問,不過,他覺得元嘉敢提出這個想法,應該就會有解決的方法,根本就不可能沒有想到這個問題。
正如趙王所料,沈皎在聽到趙王的話後,沒有任何慌亂,一看就是早有準備的樣子,笑著道:“七表兄英明,一聽就聽出了不足之處。七表兄的問題,正是我接下來要說的地方。”
“但凡遇到山東這樣的災荒,百姓的生活也不可能只依靠朝廷救濟,所以以工代賑是最好的選擇。”沈皎說道:“山東水災的源頭不正是因為河道不修,常年淤積而至決堤的嗎?所以,為了避免以後這樣的慘禍再度發生,這河道必須要好好修。”
“而這修河道的漕戶為什麼不能是山東的災民呢?介時山東的河道修好,而飢者也能食得其力,一舉兩得的事情,何樂而不為?”沈皎笑著說道。
“所以,我們只需在前期按照勘災的結果,給需要救濟的災民發配糧,之後,便可以發工錢了。”如此一來,百姓有了錢,能買到平價的糧食,這個災年也就算是過去了。
沈皎說完後,趙王拍手讚道:“今日聽元嘉一席話,讓我受益良多。我實在是佩服之至。”
“七表哥過譽了,不過是這兩日多看了一些,多瞭解了一些,七表哥若是有我這個時間,相信你會做得更好。”沈皎謙遜道。
“元嘉太過謙了,我便是有你這幾日的時間,也不可能會想到這麼好的主意。”趙王道,他還是有自知之明的,隨後其笑了笑,擺擺手道:“好了,不說這個了。”
“關於此事,我會立時上報端王叔。”趙王接著道:“這麼長時間了,想必周仁和苗文偉那裡也已經處理的差不多了,我們過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