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魚設計了新菜品。菜的價格並不固定,一品樓主推這道菜,然後讓客人自己選多少斤的魚,論斤賣。客人要是感興趣,可以去現場看怎麼撈魚。撈魚的場景太過鬥智鬥勇,讓這些客人更是讚不絕口。
一百公斤的魚,在一品樓主推之下,很快就消耗殆盡。胡輝又向胡曉雯要了第二批,這一批他要了六百公斤,足夠一品樓一個星期的使用。
一邊向一品樓供貨,農產品批發市場上每天也能夠賣掉兩三百斤。每天來要貨的多數是小飯店,還有就是附近的居民。
這些人知道野生魚的數量不可能像養殖魚那樣多,胡曉雯的這一批野生魚指不定哪一天就賣光了,這野生魚是吃一頓少一頓。
當胡輝想起要問問胡曉雯還有多少魚的時候,胡曉雯玉墜空間裡就只剩下兩千來斤了。
一聽這話,胡輝問:“這批賣完還有嗎?”
“沒有了,至少今年沒有了。”胡曉雯肯定的說。
胡輝也能理解,畢竟野生魚跟養殖魚不一樣,不可能總是有:“那這樣,明年你們村要是還能有,到時候給我打電話。”
最後剩下的這些胡輝一口氣要走九百公斤,剩餘的一百公斤,胡曉雯在批發市場擺了一天都賣掉了。
這次總共賣了三十多萬,因為一品樓後來要走的貨並沒有從攤位上走,文利勤主動放棄了這兩批的分成。
儘管這樣,三個禮拜的時間他還是賺了三萬多。他覺得賺錢還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他憑藉著胡曉雯給他留下的最後幾十斤魚成功跟一個大漁場老闆搭上了線,有了一個穩定的供貨渠道。
胡曉雯賣的這批魚,選的都是三斤以上的。
因為桃溪村流域的水不太深,最深的地方也就三米多。水域淺就導致大魚向著水域更深的地方游去,那樣的環境更適合它們隱蔽和生存。
胡曉雯把這些魚抓進來的時候,最大的也就六、七斤。在空間裡邊養了五個多月,就長到十斤上下。在空間裡五個月,跟外界生長一年一樣,這還是在沒有刻意用靈霧去催發的情況下。
這麼一想,每年光靠賣魚,就能掙不少錢呢。不過就不知道這魚長大了之後品質是什麼樣的,算是散養野生魚,還是純野生魚?這個問題,只能等灑下去的魚苗長大之後才能知道了。
胡曉雯揣著賺來的三十萬,飛快的回到桃溪村簽訂了合同。
望著進入冬季,滿山的枯枝落葉,胡曉雯豪情萬丈。這兩千多畝的土地,可是屬於她的了!
☆、第 41 章
估算了樹木的整體價值,支付完了二十七萬木材費用。時間已經來到了十一月下旬,距離來年春節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了。
好在現在農閒時節,請人來幹活還是比較容易的。胡曉雯讓表舅和大舅兩個人牽頭,各找了十個人,共計二十個人。
胡曉雯打算先把桃園這一面的山坡給整體開發出來。這一面加上桃園共計有五百多畝地,需要平整土地,修出一條道路,另外還需要拉幾根電線杆過來。
關於灌溉用水,胡曉雯打算把貸款跑下來之後,就安裝滴灌系統。這樣只用在果園裡邊鋪設好管道,就不用再為灌水而操心。
胡曉雯去問過了,滴灌系統一畝地是一千塊錢,她一口氣安裝五百畝地,廠家可以給她一些優惠,整體安裝下來就是四十五萬。
她去跑貸款手續,大舅和表舅兩個領著二十個人在荒山上乾的熱火朝天。他們先把這一面山坡的樹木給砍伐了下來,把這些樹拖到山腳下。
大舅跟胡曉雯說,這些樹裡邊有幾十棵胸圍還不錯,可以做成木板。胡曉雯想了一下,就讓大舅留下一批,她打算在半山腰的位置上再蓋一個工房。
之前桃園裡的工房小了,不足以應付這麼大的作業面積。這些木料可以到時候起一排木屋,直接省去胡曉雯購買建築材料的功夫。
剩下的一大堆不好的,不成材的那些歪脖子樹,就直接打電話給一家木料場,讓他們給了兩、三萬塊錢拉走了。
三道彎這邊幹得熱熱鬧鬧,桃溪村裡邊也不逞多讓。
現在整個鄉里都知道桃溪村正在轟轟烈烈的搞建設。這不光是因為胡曉雯平整土地從別村找了二十個人,還因為整個鄉里的三個包工隊都被叫到他們村裡邊幹活。
胡曉雯給的承包款已經發放了下去,按照人頭分,桃溪村村民每個人分到了三百塊錢。而木材款就沒有發下去,留作村子裡改善旅遊環境的資金。
過了一個夏天和秋天,現在的桃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