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族大傷元氣,如果劉皇后健在,那太子之位必屬李暮之,可繼後生下另一個皇子之後,一切都成了未知數。本該是國丈的劉國公劉仁哪肯接受這種狀況,他早年幫皇帝奪位,多年來在旁輔佐,他所提的意見皇帝一般的都會採納。
所以以劉仁為首的劉家趁著先皇后去世不久,皇帝心裡還唸叨著她,就趕緊上書希望皇帝冊封暮之為太子,立嫡立長,李暮之兩樣都佔著,現在李暮之的生母已殤,冊立他為太子也算安撫了劉皇后的在天之靈。
皇帝沒兩三下就被說動了,李暮之沒有生母,一個人在後宮舉步艱難,讓他當太子的話生活應該會好過些。
當夏皇后聽到這個訊息時臉都綠了,劉皇后活著的時候一直壓著她,好不容易熬到她死了,自己登上後位,這屁股沒做熱就讓她的兒子來壓自己?!夏皇后怎麼會答應!本來事情很好解決,李暮之年紀還小,不認人,要是夏皇后將李暮之養到自己膝下,好好對待,不比親生兒子差,但可惜夏皇后一看到李暮之就想起他生母,心裡說什麼也喜歡不起來,所以當皇帝透露出讓夏皇后撫養李暮之時,夏皇后乾脆裝不懂。
夏皇后成為母親後人也變了不少,不再像以前那樣什麼都漠不關心了,她得養兒子,得為兒子的未來鋪路!皇帝要立李暮之為太子,那李暮易怎麼辦?她被劉皇后打壓也就算了,她可不想自己的兒子還得向劉皇后的兒子低頭。
這次不用夏離籤的提醒與說服,夏皇后主動聯絡自己所為的孃家夏氏一族,表明了要為兒子爭位,於是乎長達近兩年熱熱鬧鬧的太子之位爭奪戰拉開序幕。
夏氏一族是京中權貴,但與根基深厚的劉氏一族實力還差一大截,所以在太子之位爭奪初期,夏家一直處於下風,被動地位,在朝堂上處處被劉家打壓。元后已死,劉家也有妙齡待嫁的女兒,想法的往宮裡塞,只要入得了皇帝的眼,被封為妃,再讓她撫養李暮之,那朝堂之上後宮之中依舊是他們劉家的天下!
劉家的計劃很好,卻偏偏算計錯了一個人,那就是夏皇后。以前夏皇后被元后欺負時唯唯諾諾的樣子,這讓劉仁等人以為夏皇后是個任人拿捏的軟柿子,所以根本沒把她放在眼裡。可他們哪知這個夏皇后根本不是什麼養在深閨中毫無主見的大小姐,想當年夏皇后還是夏姬的時候,父母雙亡一個人扛起整個家,帶著年幼的妹妹一路逃亡,入宮之後無論劉皇后怎麼刁難還是拼命的隱忍,才活到今日。夏皇后是個聰明的人,她懂得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如何去做這些事。
不得不說夏皇后無論是做妃嬪還是做皇后都是十分成功的。她還是夏妃的時候性子淡薄,從不給人下絆子上眼藥,所以妃嬪都喜與她來往。至於當了皇后,說實話,前面有一個妒忌心那麼重的劉皇后,所以夏皇后根本不用做什麼,就與劉皇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後宮的妃嬪眼睛尖得很,劉家三天兩頭的往宮裡塞人,或者宴請皇帝去劉府家宴的,自然也是摸清劉家的目的。之前劉家的劉皇后把她們折磨的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死了,可不想再有劉家的人入皇帝的眼,萬一劉家又有人得寵養了李暮之,那她們在後宮還過不過日子了?!
後宮的利益與朝堂之上的黨派糾紛是分不開的,要知道絕大部分的妃嬪都是出身名門,孃家可是有頭有臉的大戶,當朝官員。在太子之位的爭奪戰中,那些妃嬪就算不站在夏皇后那邊,也是保持中立狀態,反正是不想讓劉氏一族得逞,妃嬪們的態度也就代表了其孃家的態度,於是很多原本還保持中立的官員權貴都倒向夏氏一族。
前前後後斷斷續續近兩年的你爭我奪,皇帝的暗中觀察,最終夏皇后與夏氏一族勝出,年僅兩歲的李暮易被冊封為太子。
太子之爭勝利後不久,夏皇后再度懷孕,十月懷胎後,生下了皇帝第四個兒子,李暮景。
皇帝與夏皇后的感情依舊是淡淡的,其實他們交集也就這三四年而已,日子偏偏過得像二十幾年的老夫老妻,其實皇帝對夏皇后還算不錯,除了每月初一十五外,也會有五六天的時間在她那裡過夜。午休也常往夏皇后的鳳儀宮跑,雖然只是蓋上被子純聊天,聊的也就是宮裡長宮裡短,比如給大皇子李暮之找什麼樣的伴讀,怎麼教育太子,或者怎麼收拾調皮搗蛋的李暮景等等。其實夏皇后一點都不瞭解皇帝,她想問又不敢問,為什麼要立她為後?為什麼在太子之爭的最後站在自己這一邊?每當夏皇后不明所以的看向皇帝卻什麼話都說不出口時,皇帝總是敲了敲夏皇后光亮的額頭,笑道:“別發呆了。”
李暮易被封為太子後,夏皇后的位置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