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他來說,已經算是超常發揮了……
這一日過得頗有些驚心動魄,雖然最後結局圓滿,但陸爍卻沒精力去做別的了,草草吃了飯,便直接躺下睡了。
第三日,也就是會試第一場的最後一天,考的乃是策問。
策問算是陸爍的強項。
這些年在桃山書院,陸爍跟著袁仲道學習時,不知應對過多少次,早已熟知套路。
加之他對時局亦是瞭解,再有上輩子的經驗在,因而這策問的分數對於他來說,絕對算得上是唾手可得的。
不過,本著萬事小心的態度,和之前一樣,哪怕到了最後一日,陸爍仍舊不敢放鬆半點,專心一道道解答起來。
題目挺難,但陸爍卻都一一攻破,答的十分順暢,唯有在第三道題目前,陸爍停下了筆。
之所以停下筆,倒不是不會答。
而是覺得有些好笑。
只見試題紙上赫然寫著:
“南方之強與?抑北方之強與?”
這句話出自《禮記·中庸》,是孔子和子路討論南北方孰強孰弱時的一段對話。
這段話陸爍記得很牢,理解起來倒是不難。
其實在現代的時候,關於南北方孰優孰劣的問題,人們討論過不止一次,從吃食到生活習慣,不論南方北方,總能列上千兒八百種。
陸爍卻沒想到,來到這古代,竟然也會遇到這種南北爭執,且還直接出現在會試題目當中。
這個出題的人,倒也是有趣。
☆、第399章 會試(下)
陸爍兀自笑了一會兒,這才恢復了正常的面色,開始想著這道題該如何答。
這道題題目並不難理解,引經據典亦是簡單。
如此一來,對於在場的眾位學子來說,考驗的就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了,還要跟時事聯絡在一起。
歷史上南北之爭不少,單單拿科舉來論,從唐朝時便有了南北取士之爭。
及至北宋,由於經濟、文化重心難移,南方文氣漸漸重於北方。
此時,統治者當機立斷,設立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許北方北方五路分別考試,單獨錄取,以維持南北地區間取士人數之大體平衡。
這一分卷考試的方法,適應了南北方科舉的差異,同時也平衡了不同地區計程車子心態。
從大局而論,這也是平衡朝堂勢力的一種強有力辦法。
要知道,中國人的鄉土觀念十分重,出自同一考區的學子,往往會形成天然的幫派,更有甚者,同鄉成黨亦是常見。
如此一來,若是考生以南方多而北方少,難免會使朝堂上出現一邊倒的情況,對於偏遠地區來說可謂大大的不利。
等到了大齊朝時,太祖皇帝深知南北方取士差異過大對於朝堂的不利影響,便也跟著下達了一系列舉措。
不過相比於兩宋而言,他這舉措又略有不同。
北宋採取分卷考試的方法,南宋因襲之。
太祖皇帝卻別開生面,令全國考生使用統一的試卷,只不過,在放榜取士時,卻會規定地區比例,將差別縮小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
就如現在,北方與南方比例為六比七,相差不大,勉強算得上是平衡。
此外,太祖皇帝還規定了,若是當真有大才之人,因人數限制而落榜黜名,可考慮動用額外的十個名額,使得有才之人不旁落。
如此規定,南北考生俱是心服口服,並無異議。
陸爍想清楚這些,再看這題目,心裡便有了主意。
此次的主考官盧世新,出身潤州,本屬江南道人,然而及第之後,他卻一直在北方任官,他的三個兒子也因為他任職的原因,俱都歸屬於關內道考區。
父子兩代,一南一北。
而從盧世新往年的著作來看,他這人十分重視“中庸之道”,以寬厚之心要求自己,在對待南北詫異上,也是秉持著“和而不同”的態度的。
這般想著,陸爍又仔細思慮了一番,才終於下筆,將心中的想法一一寫了出來。
“聖人立言為先……”
“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
……
“北人學問,遠不如南人……”
“南人輕浮,亦莫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