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太婆婆和趙洪英都是在順著趙洪全的意思。想是,因為這位遠道而來,還是敬著些。
待夕食結束後,杜四喜收拾了碗筷,又是重新送了茶,讓三人慢慢喝著。
就著閒功夫了,杜四喜方是準備回廚房用了她遲到的晚飯。前腳剛要離了屋門,杜四喜聽著少爺公子哥趙洪全開口了,說道:“曾孫兒此來,是代祖父和父親接□□母進京城。”
雖然挺想聽了後面的談話,不過,肚子咕嚕咕嚕叫喚了起來。
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杜四喜想,不管進不進京城,晚上歇覺前,總能從丈夫趙洪英的嘴裡聽得訊息,所以,她不急了一時半會兒。
正如杜四喜的想法,當晚,夫妻準備二人睡覺時,趙洪英還真是提到了此事。
“京城的二叔公,還有堂叔的意思,真是想把太婆婆迎到京城裡住。”趙洪英說著話時,皺了眉頭,又道:“洪全堂弟來,說是遞話。可瞧著態度,就是想逼迫了太婆婆一道上京城。太婆婆年歲大了,真勞累奔波千里路的話,身子未必受得住?”
身為晚輩,特別是被趙家太婆婆養大的曾孫子,趙洪英不羨慕了京城的富貴,他更在意了他這位最嫡親長輩的健康。
“那太婆婆如何講?”
杜四喜覺得,他們夫妻說再多,都是瞎想。這事情,得看趙家太婆婆本人的意思如何?
“不好說。”良久後,趙洪英給了這麼三個字。
☆、第9章
杜四喜夫妻是晚輩,最後,看著的情況還是隨了趙家太婆婆這個長輩的意思。
趙洪全自然不會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手法,而是提了京城的長輩的想法,他做得一個傳聲筒。當然,就是這麼一席話,趙家太婆婆同意了,安北縣的趙家全部打包,然後,一家子人進京城。
田東鎮,不光是趙家的老根底,同時,也是杜四喜的孃家所在。
杜四喜得了確切的訊息,自然是回門,給杜家大哥、二哥兩家人通了氣,說了這麼回事。
“小妹,這是好事。趙家在京城,那是了不得的人物。”杜家大嫂一臉的熱情,比杜四喜更熱心這事。
杜家二嫂這會兒也在場,接了話,道:“大嫂說得是,小妹嫁雞隨雞,進了漢子的家門,自然跟著婆家走。再說,趙家京城是富貴人,這一趟真隨了去,那是享福啊。”
“你大嫂二嫂的話,都有道理。”杜家大哥此時,是接了話,道:“小妹,你安心在婆家過日子。不管是京城,還是田東鎮,哪地方都是讓你過好日子。”
瞅著,杜家大哥、二哥兩家人,人人都是好話在嘴邊說著。杜四喜瞧這模樣,自然原來還關心啥的話,就算了。只是場面子話,還是講明瞭兩句。她算是看出來啊,杜家大哥、二哥兩家人,是真心盼她跟丈夫趙洪英打包進京滴。
原由,也不難猜測,這是想多門富貴親戚。
安北縣的趙家投奔了發達的二房,註定能沾光。杜四喜的婆家有錢了,將來,又或者做了官?杜四喜的孃家貼上來,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古代,講什麼?
講得是親戚之間,要多相互幫襯著。如果有窮親戚上門打秋風,那是能搭手,就得搭手。要不然,落個刻薄的名聲,不光自己要吃虧,就是下輩的兒孫什麼的,也是落個壞名聲。
外人看見的事情,免不得同情了弱小的。不管是佔理不佔理,古代是很光明正大的講著“幫親不幫理”這麼個話。
進京城了,杜四喜作為小輩的曾孫媳婦,自然要收拾好細軟衣物等東西。
趙洪英跟趙家太婆婆這個長輩尋問了幾次話,確定這位嫡親的長輩,真是下定了決心。自然,不再勸了。
“洪英啊,太婆婆也是想著,你這孩子沒個依仗。進京城了,你二叔公和堂叔,總能給你和你將來的孩子謀個好前程。”趙家太婆婆活一輩子了,還是在京城兒子和孫子的提醒裡,想著給長房的嫡曾孫趙洪英,留一個光明的未來啊。
“太婆婆,現在日子挺好的。”趙洪英沒那麼大的野心,他覺得,現在的日子確實不錯著。有媳婦有家,有媳婦照顧了家人,合合美美的沒哪不順心。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啊。太婆婆,不去京城了,合不上眼啊。”這話夠重了,趙洪英一個小晚輩,自然是受住了,不敢再有其他異議。
十月,晚秋時節,安北縣的趙家是賣了家中的房子和田地,還有縣城的鋪子,然後,全家隨著京城的來人,踏上了進京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