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便沉下了臉:難道大郎真的要與四郎計較?所以才想插手阿欣的婚事?
世間還有什麼能比姻親更牢固的關係?
皇后原就極聰明,再加上她活了兩輩子,在人間遊蕩多年,豈能猜不到大郎給阿欣說媒的真正原因?!
她的兩個兒子真的要站到敵對面了嗎?
皇后的心裡湧上莫名的悲哀,看向太子的目光也充滿失望。
太子見狀,愈發肯定了崔幼伯的推測,他彷彿沒看到母親指責的眼神,笑著說道:“是呀,阿欣是我的侄兒,他的婚事我也該盡些心的。”
皇后的表情徹底冷了下來,淡淡的問:“哦?這話也對,大郎願意為弟弟和侄兒幫忙,的確難得。本宮很是欣慰呀!”
最後一句話,皇后幾乎是一字一頓的吐了出來,暗示的意味已經非常明顯。
但,太子還是一副沒聽懂的樣子,他從袖袋裡掏出一個手風琴樣的摺子,雙手捧給皇后,道:“阿孃,這是兒甄選的兩個人選,請您過目!”
這孩子!
掩在袖子裡的手指動了動,皇后好想抽人!
沒好氣的接過摺子,雙手一抖,將摺子徹底開啟,皇后一看上面寫的姓氏和家族背景、以及姻親關係,就愣住了。
她抬起頭看了看太子,又低下頭細細的看了一遍,沒錯,兩位小娘子的姓氏、家族等資料,她都沒有看錯。
那……她誤會她的大郎了?!
太子一直關注著皇后的表情,見她露出這般神情,心中更加得意,並且確信,此事已經成了一大半。
皇后緩緩合上摺子,沉聲道:“這是你的意思?還是太子妃的意思?”
她為何這般問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名冊上的兩個人選皆是東宮的姻親:一個是太子妃的嫡親侄女,一個是長孫良媛的侄女兒,而長孫良媛則是皇后的堂侄女。
太子憨憨一笑,看著很是敦厚,“是兒的意思,蘇氏也同意。”
皇后直直的看著太子,良久,她才幽幽的嘆道:“我兒有心了!”
說罷,把名冊留了下來。又問了問太子妃的情況,這才讓太子離去。
太子恭敬的退了出去,回到東宮的時候。他再也忍不住,一個人坐在書房裡嘿嘿的笑了起來。
這兩個人皆是按照崔幼伯建議的要求選出來的,崔幼伯列出來的要求很簡單:第一,出身名門;第二,與東宮有姻親;第三。家中無甚得力長輩。
蘇氏和長孫氏都非常附和這三點要求,太子給李欣說一門這樣的親事,就是魏王自己也不敢說太子有私心、故意借李欣的婚事算計他們。
但事實上呢,太子還真是在算計魏王一家子。
他選出來的兩位小娘子,若單從書面上登記的條件來看,皆是極好的人選。
但實際上呢。蘇氏的父親早逝,如今蘇家當家的是太子妃的二兄,也就是蘇氏的叔叔。李欣若娶了蘇氏,他絕對得不到蘇家的任何助力。
而長孫氏的父親雖還在,但資質平平,靠著皇后堂親的關係當了個勳職,也就是身份上好看些。沒有任何實權。
可以說,蘇氏和長孫氏都是花瓶。好看、精緻,卻不實用。
另外,崔幼伯建議太子選這樣的人,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安撫皇后。
魏王與太子相爭,皇后糾結、擔心,兩人都是她的骨肉,傷了哪一邊,她都會痛徹心扉。
有心化解吧,卻又為時已晚,魏王身邊聚集了那麼多的朝臣,背後還有幾個世家鼎力支援,就算魏王想撤退,那些人也不會答應。
左思右想之下,皇后終於有了法子,那就是繼續扶持太子上位,然後再想辦法保住魏王一家。
如何保住魏王不被太子清算?最好的法子就是聯姻。
唯有兩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多,東宮與魏王府的牽扯越來越複雜,將來魏王一家子才會越安全。
但,這樣的話,皇后卻不好明說,這些日子,她正想著怎麼借李欣的婚事,加深兩個兒子之間的關係呢,她也想了幾個人選,但都不如太子報上來的這兩位更合適。
尤其是長孫氏,一邊連著長孫家,一邊連著東宮,她的姑姑長孫良媛還是東宮為數不多育有皇孫的女人。
李欣若是有這樣的娘子,日後即便太子翻臉,也不會把他怎麼樣。
皇后拿著摺子,越想越滿意,最後直接去尋皇帝。
皇帝上了年紀,愈發念舊,體現在男女之事上,則是他愈發親近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