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2 / 4)

上,寧王殿下大戰羌族蠻夷,建不世之功,尚未封賞,此次若是再帶兵平叛得勝歸來,皇上該當封寧王……”大臣沒有說完,但是聽話的人都明白,他的意思是,皇帝你要封他為太子麼?

其實皇帝覺得封了二皇子為太子也沒什麼,二皇子英勇善戰,百姓聲望也高,算是個不錯的儲君的人選,但正因為太不錯了,皇帝才更擔心。兒子若是資質平庸,或許還能安安分分地當個儲君,待自己駕鶴西去之後再登大寳,可是兒子太優秀就不一定了,優秀的人想法就多,皇帝怕自己壓不住兒子。

於是皇帝猶豫了。“諸位卿家可有和對敵之策?”

大臣們你看我我看你,不再言語,剛剛出聲的老臣,也悄悄的退回朝臣之列。皇帝見沒有一個人出生,又發了通脾氣,卻沒再說將二兒子招來的話。

四皇子暗暗鬆了口氣的同時,又有些擔心。父皇此時對哥哥明顯是忌憚打過倚重。要如何才能讓父皇打消疑慮呢?

散朝之後,四皇子單獨求見了皇帝。一方面他想替哥哥帶兵的事兒敲敲邊鼓。另一方面,父皇素來知道他與哥哥關係親厚,如果此時他不來替哥哥表白一番,反而會引來懷疑。

所以,顧興戈見了皇帝之後,也沒遮掩,坦坦然然的說,“父皇,哥哥從來只有一顆拳拳報國之心,並無其他想法,還請父皇明察!”

“朕明白,老二是個好的。只是朝臣說的也不錯,朕若是此時立老二為儲君,那麼現在朝中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我朝剛剛經歷了羌族之戰,遼東王叛亂,外還有倭寇伺機而動,藩王虎視眈眈,實在不宜再內鬥消耗。”皇帝將自己的私心掩藏在層層大義之下。

“父皇憂國憂民,兒臣慚愧。”顧興戈不動聲色地拍了皇帝的馬屁,“父皇,兒臣以為,即使讓二皇兄領兵,也不一定要晉封。二皇兄此次對戰羌族,雖然立下大功,但是二皇兄不聽調令,父皇不是已經勒令二皇兄閉門思過麼?父皇不若就讓二皇兄將功折罪,等二皇兄得勝歸來,父皇賞些金銀田地便是。”

皇帝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嗯,容朕再考慮考慮。”

接下來,父子倆又哈拉了一陣,又有大臣求見,顧興戈才辭別離開。接下來幾天,皇帝一直沒提召見顧興戟的事兒。從顧興戟離開已經有十餘日,叛軍一路北上日益壯大,眼看著情勢就要失去控制。

然而顧興戟還沒有訊息,顧興戈覺得自己似乎要愁白了頭髮。他暗自發誓,以後再也不要替哥哥打掩護了,真真是要命的事兒,至少少活二十年!

“主子,叛軍再奪一座城,到京城還有最後兩道防線了。”顧興戈身邊的一位謀士向主子進言。

“嗯,讓咱們的人行動起來吧。西北之戰已經過去多日,有功之臣尚未得到應有的封賞,不利於軍心穩固啊。”顧興戈似有所感般感嘆。

“是,將士們得了利才能更勇猛的討伐叛軍!”謀士立刻明白主子的意思。

第二日,便有大臣上奏,為援北軍請功。論功行賞,該封的封,該賞的賞。然而有兩個人的封賞卻遲遲定不下來。一個自然是援北軍的主將顧興戟,另一個便是護國公張景韶。

前者皇帝不想封,自然是擱置,而後一個,卻也是個麻煩。張景韶本不是援北軍或是西北軍兵士,他是為了尋回叔叔遺骨才去的西北,恰巧碰到羌族來襲。但是這軍功是實打實的,多少兵士都看到了。

本來,有功就賞也沒什麼。可是問題出在,張景韶還是一個不滿十歲的娃娃。一個小娃娃,在對敵的前線,立下大功,說出去誰信?這肯定是搶了別人的軍功啊!而且,張景韶年紀小小已經承襲了父親的一品公爵,再封就是異姓王了!他的父祖輩為國戰死沙場,到了都沒獲得封王,他一個奶娃娃怎麼可能封王?

朝眾人又吵作一團,三日都沒打出個結果。第四日朝臣像前一日一樣吵起來,外面突然傳來急報,“報,叛軍再破一城,距京城不足八百里!”

八百里是什麼概念?快馬加鞭僅剩一日的路程了,雖然這八百里之間還有一道防線,但是再不派兵進行反擊,這道防線被攻破是遲早的事兒!已經不能再等了,皇帝坐不住了,“來人,傳寧王覲見!”

“父皇,二皇兄還在家中閉門思過!”顧興戈突然出列。依他的心機,本不該如此簡單粗暴的阻攔皇帝。但是,沒料到叛軍來勢如此兇猛,短短几日就攻破了一道防線,他根本就來不及跟手下人謀劃。而哥哥,昨日雖然是半月之期,但是直到今早他都沒有接到哥哥回來的訊息。所以他不得不出此下策,親自出面阻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