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
江夏笑著點點頭:“我也不是那矯情的,不計較這些,乾淨、能入得了口,也就是了。”
只是,這話一出,跟著的幾個丫頭都露出了異樣的眼神,江夏看的又好笑又好氣,道:“難道不是?”
芷蘭連連點頭,其他幾個丫頭則笑嘻嘻搖頭,一時間眾人都笑了。
石榴在旁邊笑道:“姑娘您自己的手藝好,味道也要求高,調個小菜都各種講究,說實話,可少見您那許多口味要求去!”
江夏搖頭笑,卻並不解釋什麼,只吩咐幾句,與留在臨清看宅子的家人打了聲招呼,分派了一些京裡帶回來的特產,就轉回後院,張羅著大小几個沐浴更衣,吃飯休息去了。
一晚無話,第二天一大早起來,江夏就將芷蘭和彤翎幾個叫在跟前來,吩咐將京裡帶回來的東西收拾出來,分作幾份,分別給臨清相熟的人家送了去。
至於她,則帶著幾個小的,坐車出門,一路往府前街去了。
府前街,乃臨清城最繁華的街市,江夏帶著幾個小的在街口下了車,越哥兒齊哥兒自然要去拜望舊日師長同窗,江夏幾年沒回來了,自然要去兩家糕餅鋪子看看,然後再與越哥兒、齊哥兒會齊了,一起往莊子上去。
漫步走在臨清街頭,手裡牽著囡囡小丫頭,耳中迴盪著熟悉親切的聲音,哪怕不是故鄉,也生出幾份親切和喜悅來。
姐倆走到老字號碼字扣碗兒門口,江夏低頭看過去,恰好囡囡也正好抬頭看過來,姐妹倆相視一笑,江夏要了幾樣扣碗兒,招呼隨行的彤翎、石榴一起坐了。剛剛吃了早飯,她們並不飢餓,要了扣碗兒與其說是吃,還不如說是回味和解饞。
等扣碗兒的功夫,江夏看著對面新開的當鋪,就問起旁邊收拾東西的老闆娘:“這當鋪什麼時候開的?原來沒有呀!”
那老闆娘是個爽快人,一聽這話就笑了:“一聽公子這話就是離家許久,剛剛回來吧?這當鋪之前是沒有,可也開了小兩年了,唔,就是剛來的賀同知家開的,黑著呢,什麼都收,大夥兒都說,他們這當鋪門路廣,除了雞毛不收,就沒有他不收的物件兒!”
“唉,你亂嚼什麼舌頭,還不去幹活!”老闆端著兩份扣碗兒走過來,呵斥了老闆娘一句,轉而又對江夏賠笑道,“老婆子嘴碎,公子別當真。哎,趁熱吃碗兒吧,羊肉、丸子都是大葷,涼了就不中吃了!”
說著話,將扣碗兒放在桌上,點點頭,顧自轉身忙乎自己的活計去了。
江夏笑著搖搖頭,一邊招呼著囡囡和丫頭們吃東西,一邊將目光再次投注到對面的當鋪上去:長隆當鋪——黑底紅字,四個大字,筆走游龍,氣勢如虹!
“這幾個字倒是不錯!”江夏暗暗一聲感嘆著,正欲低頭吃東西,卻聽得那邊一陣嘈雜,一個女子哭咧咧被人拖拽著,一路往長隆當鋪裡去了!
☆、661。第661章 知子莫若母
徐襄與徐宏回到三岔鎮,小地方人少,訊息傳得快,他們還沒到家,信兒就傳得幾乎人盡皆知了。
鎮上的典吏、衙役、鄉紳行動很快,趕在徐襄到家前,就來到三岔鎮的碼頭上接著了。是以,臨清碼頭的清冷不再,三岔鎮的碼頭上,前頭是典吏鄉紳、鄉鄰,後頭則是三岔鎮的男女老少,父老鄉親。
徐家二少爺親身演繹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傳奇,如今已經走到皇帝面前的徐家二少爺,成了三岔鎮走出去的最大的官。如今回鄉,也彷彿演變成了稀罕物兒,引得老老少少眾人空巷,前來圍觀。
有那好事的人遠遠地看見徐家的船隻,就飛奔回來傳信,是以,船隔著碼頭還有一段距離,碼頭上已經炸響一片,鞭炮聲、鑼鼓聲,響成一片。
徐襄無奈地嘆了口氣,看著一臉喜色的徐宏,幾不可查地搖搖頭,略略整了整衣冠,彎腰走出船艙,站到船頭上,向著越來越近的鄉親父老們拱手見禮。
棄船登岸後,徐昂還沒站穩,幾位鬚髮皆白、垂垂老矣的老者竟帶頭跪了下去。徐襄喉頭一哽,連忙疾步上前,伸手將前頭的幾位老者扶起,安撫幾句後,又拱手大聲對後邊的鄉親招呼道:“我徐襄回來就是徐家二小子,就是小輩、晚輩,眾位父老鄉親萬不要這般,反而生分了去!”
幾位老者感動的溼了眼,一邊抹著淚一邊連連稱讚徐襄官高位顯,卻仍舊不忘本分……
徐襄耐著性子寒暄著,一邊穿過人群,步行往家裡走去。
幾位自稱有臉面的鄉紳將徐襄送到家門口,也就辭去,臨行前言道,在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