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了,你家阿愁叫王府小郎看上了眼,我那阿翁巴結都來不及呢。”
裡間正盤著頭的阿愁:“……”
許是見莫娘子臉色不對,小李嬸笑了起來,推著莫娘子道:“你擔心個什麼,阿愁才多大年紀?再說了,她又不像那韓家二丫頭,是聲名在外的美人兒,你且放心吧,再沒人往歪處想的。”
“……”
看著鏡子裡的自己,阿愁不禁又是一陣無語——原來,長得醜也有長得醜的好處呢,至少不會叫緋聞纏了身……
*·*·*
當天晚上,那莫娘子竟是一夜沒睡。見她替自己趕製著衣裳,阿愁原想撐著陪她的,卻不想這具身體到底是個孩子,不知何時,她竟睡著了。
等她被一陣剁餃子餡般的動靜驚醒時,就只見屏風外,莫娘子正忙著在剁著各種菜餡肉餡,一旁的一個木盆裡,正發酵著一盆麵糰。
見她醒來,莫娘子言語簡潔地打發她去梳洗了,她則收拾著那些不知幹什麼用的餡料,對阿愁道:“今兒年蒸,我們就不做飯了,反正到時候有得你吃的。”
等阿愁跟著莫娘子於往常的時間裡出門時,她才發現,平常這個時辰仍安靜著的小樓,竟早已經熱鬧開了。且,和莫娘子剁餡的動靜一樣,家家戶戶屋裡竟也傳出同樣的動靜。
等出了門,她又發現,這一路過去,街坊鄰居們竟也都比往日起得早。且往常總被管束不許佔用的街邊巷道里,這會兒竟也有不少人家不管不顧地於戶外搭起了臨時的爐灶。那巡街的見了,竟也只當沒看到一般,只任由各家從自己家裡搬出各色裝著發好的麵糰和餡料的鍋盆碗碟於空地上待用著。
這情形,竟不僅只是仁豐裡如此。一路過去,竟是連福康坊這樣富足的坊間,也能看到各家於各家的院子裡堆砌著爐灶,忙活著“年蒸”。
直到這時阿愁才知道,原來這“年蒸”竟是廣陵城裡獨有的一種年俗——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各家各戶於年前蒸出正月裡要吃的各色大餡兒包子罷了。
前世從不知道還有這樣一個年俗的阿愁正想著,這蒸包子的習俗,看著似乎是取那包子裡有菜有肉還有面,應該是祈願來年一家豐衣足食的意思,不想莫娘子一本正經地告訴她:所謂“年蒸”,說白了,不過是各家主婦們也想於年節期間偷個懶,這才給家裡備下各種餡料的包子,以糊弄一家大小的胃口……
阿愁:“……”
等阿愁跟著她師傅來到鄧家時,便是算得豪門大戶的鄧家,今兒也一樣在忙著年蒸。給老奶奶梳好頭後,老奶奶便命人給阿愁拿了一屜新出籠的包子,只說:“賞給這孩子嚐個鮮。”到了柳娘子家裡,柳娘子也一樣拿出一屜包子塞給了她們師徒。於是,阿愁這才知道,這也是廣陵城的一個特有年俗:家家戶戶於年前蒸好包子後,年後串門時,各家都會以自家的包子為年禮,然後換來別人家的包子作為回禮……
——好吧,從大了說,這是敦親睦鄰的一種交際手段;從小了說,這也是各家主婦們向鄰里親戚炫耀自家廚藝的一個好機會……
等師徒二人忙完生意回到周家小樓時,阿愁立時就發現,小樓裡盪漾著一種別樣的激動情緒。
昨兒小李嬸招呼時,除了二樓的韓家和不在家的沈貨郎沒有響應,小樓上下剩下的人家都響應了這個號召。連一家子單身漢的一樓東廂劉家也表示,他們願意出物出錢,只求鄰居婦人們也幫他們家裡備下“年蒸”。這會兒,除了韓家母女三人外,整個小樓裡的男男女女們都於一樓的天井和走廊上忙碌著,卻是忙剁餡的剁餡,忙和麵的和麵。便是二木頭和四丫頭這兩個總也閒不住的孩子,這會兒也被各自的家長差遣著不時出門買個油鹽醬醋什麼的。
見她們回來,小李嬸笑道:“來得倒正及時,巷口的灶頭還有兩刻鐘就能空出來了,你家裡趕緊吧。”
莫娘子答應一聲,便趕緊上樓放下妝盒,又換了衣裳,然後挽了衣袖,將她準備了一夜的麵糰和各色餡料一一搬下樓去。
那劉大見了,忙自告奮勇地要上樓幫忙。樓裡的女人們悄悄遞著眼色,也都紛紛笑著起鬨。那鄭阿嬸和李姐見莫娘子的臉色尷尬,便忙笑著攔下劉大,道:“你幫著打水剁餡吧,這點小事我們幫阿莫就好。”
虧得莫娘子沒錢,只准備了蘿蔔絲、青菜,還有鹹菜三種簡單的餡料,且她也只打算做出夠她和阿愁正月裡當早餐的量而已,便是不用劉大幫忙,不過三個婦人走了一趟,便將那些餡料麵糰都搬了下來。
大李嬸湊過來看了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