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坦卡吞在荷塘旁靜坐的時候。早就察覺到眾人的到來,甚至他從走在前面的祭司身上感受到一股輝光,如同朝霞般明媚,卻又有太陽般的溫暖和光明浩然。
雖然微薄。但是已經具有神性。讓圖坦卡吞大為驚奇,這是第二位自己遇到的身具法力或者神性的人。第一位就是那僅僅窺得一面的阿蒙祭司。
隨侍畢恭畢敬的傳話中,圖坦卡吞知道了阿吞祭司的來意,隨即點點頭,表示了同意。
很早,圖坦卡吞就想閱讀圖書。以便了解這個世界,但是此時的圖書相當珍貴,唯有王室和神廟儲存有大量的書籍,但是這不是一個年幼而且失寵的王子所能夠獲取的。
既然,自己的父親大人送來這份大禮,圖坦卡吞當然樂意接下,隨即接見了這位來自阿吞神廟的高階祭司梅里拉。
於是,自此之後王子圖坦卡吞多了一項日常功課,那就是學習象形。
此時的埃及文字已經變化到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古埃及語,在第一到第八王朝之間使用,這是象形文字的原文證明,金字塔銘文就是用這種語言寫成。
第二階段:中埃及語,標準的文學語言,從古埃及語演變而來,並且不僅在中王國期間使用。而且以稍微改變的形式用於紀念碑上,一直到第十八王朝依舊在使用。
第三階段:後埃及語,第二個標準語言形式,主要用於第十八王朝。因為同這個時期的口語的許多特徵相結合,而大大不同於中埃及語。
最早的象形文字金字塔銘文通常刻在石碑上,或者寺廟和陵墓的建築物的牆壁上,有時也出現在紙草上。
因為形體複雜,書寫速度慢,這種主要掌握在祭司和貴族手上的文字開始被經常使用的僧侶們簡化。
他們將象形文字外形簡化,採用圓筆的形式,創造出一種行書體,稱為僧侶體文字。
這種僧侶體文字最早出現在古王國時期的第五王朝。
那時,僧侶體文字與象形文字區別不大。但是到了新王國時期開始變得越來越不同,差異越來越大。
在那個時期,僧侶體文字總是用於紙草的書寫上,通常用來抄寫文學作品,以及商業文書等,但宗教文書除外。
象形文字整體被稱為聖書體,因為主要用於宗教文書,又因為宗教文書大多主要燒錄石碑,又叫做碑銘體。由圖形文字,音節文字和字母構成,書寫正規,圖畫性強。
在早期,聖書體用於書寫各種尖獻。出現在各種書寫材料上。如紙草紙、石碑、陶片等等。
隨著新的書寫體的出現,它的使用範圍才逐漸侷限於神廟和紀念性的建築物上,成為裝飾性很強的一種字型。
這種字型亥畫精緻,有時還被塗上亮麗的色彩,書寫方向非常自由閱讀時以人或動物面朝的方向為,而且還可以根據畫面空隙的大小安排行文,決定詞語的繁簡。
相比之下,寫在紙草紙上的聖書體文字耍相對簡單粗擴一些。
埃及象形文字包含3種字元:音符。包含單音素文字,還有許多單音節文字和多音節文字;意符,表示一個單詞;限定符,加在單詞的最後以限定語意的範圍。
聖書體文字有固定的縮寫片語,其中還有一些拼合文字。
達到美觀、勻稱或表示對神與國王的尊敬,詞語位置有時會發生變化。如“國王神”等詞通常都在短語片語的最前面。
埃及象形文字有刃個單音字。既個雙音字,和墜個三音字,也有直接能夠表示意義的圖形字元。
真正的表形文字不多,多數是借數個表形文字的讀音來表示其它的概念。類似於漢語的借音用法。
限定符則類似於漢語中的偏旁部首的作用。
埃及象形文字中表形、表意和表音相結合,其意符和聲符都來源於象形的圖形。與漢語所不同的則是它們依然保持單獨的圖形字元。
有趣的是,這種文字可以橫寫也可以豎寫,可以向右寫也可以向左寫。到底是什麼方向則看動物字元頭部的指向來判斷;至於在單詞單元上則怎麼勻稱美觀怎麼寫,只要不影響意思,上下左右天地自由。這可以說是埃及象形文字的書法特徵之一。
埃及象形文字一般是指聖書體,主耍用於比較莊重的場合,多見於神廟,紀念碑和金字塔的的文的雕刻。僧侶體則多用於書寫於紙草上,相當於漢字的行書或草書。
註釋:埃及:古埃及人稱呼埃及為“黑色的土地”或者“氾濫之國。”由於埃及南北地區自然條件的不同和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