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萬神聖大軍駐紮於這座戰爭堡壘當中,安蒙山城不可能每時每刻都保持懸浮或者飛行狀態。
而在一般的攻城戰中,攻城者一般會移動攻城塔以貼近城牆,並且將一道梯板從塔頂放下到城牆的頂端,好讓塔裡計程車兵從梯板衝出與防衛者作肉搏戰。
每一座攻城塔都會很巨大,由溼潤的獸皮保護以免受到火焰燒燬。由於重量龐大而使得移動緩慢,因此會架設在有滑輪的木樁上,以推拉的方式向前移動,使它靠近城牆的底部。
攻城所用的衝撞車有一個巨大的木樁,樁上會有一個鐵頭,在遮蓋物的內部前後擺動,往城牆或城門撞上去。
在撞上城牆之後,木樁會擺動回來並再往城牆繼續衝撞。這種撞擊力可以破開由厚木板製造的城門或石牆,開啟一個可作攻擊的缺口。衝撞車的上方會覆蓋著溼潤的獸皮以防止火焰燒燬。
事實上,操作衝撞的器具是非常危險的任務,因為防衛者可以從上方擲下大石、燒開的水、或燃燒的油脂到衝撞車上,以試圖予以破壞或殺死操作中計程車兵。即使城門或吊橋被撞毀,後面可能還會有幾道閘門和門房需要衝鋒陷陣。
為了摧毀攻城塔、衝撞車之類的攻城器械,在安蒙山城的各大制高點,五十架巨型投石機,與數量更加眾多的普通投石機應運而生。
巨型投石機是大型的投石器,由沈重的砝碼(砝碼通常是大袋子的石塊)來增強它的威力。
巨型投石機的長投擲臂一端會裝上大石並藉大量的砝碼向下拉張。當投擲臂被鬆開,投擲臂便會因重力驟失向上彈升,使大石以很高的弧形彈道猛力地投射出去。
投石機是和巨型投石機不盡相同,其威力是由纏繞的繩索或皮條所發揮出來的。
它以齒輪絞著繩子製造拉力,在鬆開後,旋動的繩子就會把投擲臂拋擲出去。
當投擲臂碰上笨重的遏制橫貢時,設定在投擲臂末端籃子裡面的投射物,就會被拋擲出去。
遏制橫貢能夠被調整以改變投射物的彈道。相對於巨型投石機,投石機的彈道比較平伏,而且能產生同樣的威力。只是在射程與精度方面比不上巨型投石機罷了。
城堡就是為了防備長期圍困而建設的,所以水源和物資儲備是首要考慮的問題,因此認為它可輕易被攻取得想法是不正確的。
安蒙山城又與一般的城堡大不相同,首先只要有足夠的自然魔力作支撐,它是可以在瞬間懸浮移動的。任你再多在強大的地面部隊,只要將這座戰爭堡壘一升空,除了無法防禦遠端攻擊、和飛行部隊,對地面部隊來說,這本身就是一種天然的防禦天塹。
……
真正的戰鬥是非常殘酷的。並不簡單。各位可以把自己當成戰鬥中的一員再想象一下身臨其境。弓箭和弩的對射,頂著石頭,燙油,向前進攻。依然可以從廁所或者城市排水系統的下水道爬進城內……
這個世界上永遠都沒有最完美考慮最周到的防禦體系,如果硬要說有,那麼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所以與其考慮安蒙山城有可能被攻陷的問題,到不如想盡辦法去加強這座戰爭堡壘的攻擊手段。
魔晶大炮暫時還是紙上的餡餅,即使灰矮人將那一千架魔晶大炮在限定時間以內鑄造出來,也是能看不能用。所以在現在的神聖大軍中,弩炮還是被作為最主要的戰爭武器。
毫無疑問,從茹毛飲血的矇昧時代起,弓弩就在早期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飛蝗般撲向敵陣的箭矢往往給對手造成可怕的傷亡。但隨著甲冑的發展和工事築壘的出現,單兵弓弩的作用被相應削弱。它們無法穿透面覆青銅的盾牌,更無法摧毀磚石砌就的掩體。
發明弩炮的是希臘人,真正把弩炮推向巔峰的卻是羅馬人。最早建立正規軍事體制的羅馬帝國極為重視弩炮的製造。
弩炮刺激了古代科技的實用化,採用扭力裝置代替傳統的弩臂結構,是一項了不起的**。
而到了這一天,羅馬人還研製出了最早的連發弩炮。備用的箭矢存放在V型的“彈匣”中,透過一組五邊形齒輪和鏈條機構的往復運動,弩炮的待發、裝填、擊發實現了自動化,其構造的精密令人稱絕。
可惜的是,儘管連發弩炮的火力密度大大提高,但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當時,卻背上了“浪費彈藥”的惡名,從而在曇花一現之後迅速銷聲匿跡,最早的連發武器竟然如此夭折。
但是在今天,楊峰從羅馬的武器工廠中又重新啟用了連發弩炮的製作工序。
因為在楊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