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八斤過來的朱莉,還捎帶著告訴了顧爽一聲,她已經聯絡了一個單子,五萬只王氏燻鴨,銷售目的地是某進口檢驗非常嚴格的島國。
這件事,顧爽也就是一聽而已,唯一在意的,就是顧家村的綠頭鴨數量不夠。雖然打算就是用稍小一些的綠頭鴨,但太小了也不成不是。看來,還得在周邊的幾個村子裡提前收購一批……
臘月二十七、臘月二十八,忙碌而平靜地過去了。
顧家村沒有繼發病例出現。另一方面,有關部門仍舊沒有後繼動作出現,到了此時,顧爽基本上已經基本不再關注了。
生產完二十天的顧爽,身體基本上已經完全恢復了,不再稍稍一動就出一身虛汗,每日的活動量也逐漸的增加,強度也加強了不少。本來就過硬的身體素質,加上她積極地鍛鍊,讓她基本上恢復了最佳的狀態--除了鬆弛的肚皮還沒辦法完全恢復之外,體力、精力都大好了。
這樣一來,顧爽每日也不總呆在房間裡了,更多的時候是把二寶三寶交給周阿姨或者顧媽媽或者鄭媽媽。她自己則開始去溫室大棚裡繼續起紫玉和紫玉核桃的功能研究來。
為了老人們所謂的‘受風’,顧爽找了建溫室的公司,讓他們在自家小樓前搭了一頂臨時的玻璃暖棚,這樣一來,顧爽就可以順著玻璃暖棚直接從家裡進入培育溫室了。
而有了這道玻璃暖棚之後,顧爽也讓人佈置了一下,放了幾張藤椅和小茶几,擺了些開的正好的時令花卉,為了防止乾燥,還在角落裡擺了一個水族箱,寶寶和牛牛、東東西西他們挑的魚種,養了一群最便宜的普通金魚……
弄好之後,鄭老爺子最為高興,除了外出散步外,就愛坐在這裡曬著太陽,和幾個小蘿蔔頭兒說說故事,要不就和宋雲清、劉向民幾個老爺子下下棋,本來為顧爽去溫室搭建的玻璃暖棚,竟成了最熱鬧的所在。
臘月二十九,農村的風俗開始蒸饅頭,煮肉,炸丸子。
顧媽媽和周老太喜歡張羅,顧爽覺得她們與其說是籌備過年,還不如說是為了那種熱熱鬧鬧歡歡騰騰的氣氛。除夕兩位幫傭大嫂也要放假回家過年了,準備下一些比較方便的食品也不錯。
於是,一大早,顧媽媽、周老太就帶著兩位幫傭大嫂忙乎開了。鄭媽媽很樂呵地參與進來,兩位警衛員也被鄭老爺子趕過來。其他的技術性活計他們不會,揉麵這種力氣活兒,讓倆小夥子幹正合適。
顧爽一大早去培育溫室裡做過記錄,然後就回來看孩子,順帶照顧寶寶、牛牛、東東西西和八斤五個小蘿蔔頭兒。氣氛熱鬧的不行,五個小蘿蔔頭兒不樂意上樓,於是顧爽就把早就準備好的兒童推車搬下來,把二寶三寶也帶下來,放在推車上,一家人齊齊聚集在客廳裡。
有了兩名警衛員的加入,揉麵蒸饅頭就輕鬆多了。於是,周老太帶著王嫂進廚房做炸貨兒去了。
二寶三寶睡得不知所以,寶寶五個小蘿蔔頭兒也一人拿了一塊小麵糰兒玩的投入,根本不用人操心看著,於是,顧爽也洗洗手加入到了揉饅頭的隊伍中來。
S省習慣以麵食為主食,麵食也因此衍生出了許多品種,從最常見的饅頭、包子、餃子、麵條、火燒,到比較少見的豆包、合子、荷包、小火燒、鍋盔……等等等等。省內各地風俗習慣不同,節日裡也都有各自特製的麵食應景。
比如荷包,這裡的荷包可不是古代用來裝飾和盛放零碎物品的繡品,而是一種用木製模具壓出來的麵食,模子和月餅想象,但製作起來比較簡單,不放餡兒或者放豆沙、紅糖,用模子壓出各種各樣的花型,什麼連年有餘啦,什麼花團錦繡啦,什麼福氣滿堂之類的,然後放在鍋裡蒸熟,臨出鍋的時候,用筷子沾了食用色素點上紅點兒,形狀漂亮又喜慶,每逢過年過節,或者婚嫁喜慶都會做一些。
另一種小火燒,和這種面荷包類似,也是用模具壓制,不過小的多,只有硬幣大小,過去,每逢婚嫁的時候,和花生、糖果等混在一起,如今想來,估計是古代生活條件有限,這個就代替點心了。
顧媽媽就準備了好幾種大大小小的木製模具,大人們根本摸不著,都被五個小包子霸佔了,一人拿著一團面,又壓又扣的,玩的不亦樂乎。
大人們看得也樂呵,估計孩子們把這個當成橡皮泥來玩了。更主要的是,橡皮泥不能吃,這個待會兒蒸熟之後,他們還可以吃到自己的勞動成果。
不多時,周阿姨把炸好的丸子、藕合、松肉、雞塊、爐底、麻花兒之類的陸續端了出來,小包子們立刻被吸引了過去,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