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1 / 4)

懷俄明午後的暖風,拂過譚允旦已經蒼老的臉龐。她不再年輕,不再美麗,在她沉靜而堅韌的性格深處卻始終停留著那個在孔雀河岸邊揮汗作業的年輕姑娘。

朋友驚訝道:“我的上帝。我一直以為你只對宋代瓷器有興趣,想不到你對古代曆法有如此造詣。要知道,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500年的不同時期,古巴比倫、中國、印度河埃及都有相關的天文觀測記錄。我的上帝,這真是人類的奇蹟。”

70、

1979年是個值得紀念的年份。當美國考古學家站在懷俄明州的山頂,目瞪口呆的看著這個印第安人的石頭堆積遺存時,譚允旦正在和她的隊友以及幾十名僱傭工人清除古墓溝墓地上的積沙。

如果我們平庸的去理解平行宇宙觀,也許我們可以看到少女時代的譚允旦和芳華逝去的譚允旦重疊的身影,她們分別站在兩片不同的大地上。在她們面前,是同樣的一望無際的時空和人類艱難行進探索的足跡。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話,也許古墓溝墓地遺址有著更令人震撼而心碎的力量。

大合恩巫術圓輪是一個祭壇,一個用人力和石頭堆積成的崇拜象徵。而古墓溝墓地則是由眾多人的生命、肉體、智慧、信仰在荒漠戈壁上構建的一個天人之契。

經過多日的排沙、發掘、整理之後發現,古墓溝墓地的太陽墓一共有六座,均為男性。另有36座豎穴沙室,裸體包毛布,臥於穴中,相對簡陋。這36座墓穴中,其中有12個是幼兒的墓葬。

查海洋看著眼前的奇蹟,感嘆道:“他們為什麼用這種奇特的墓葬方式?看上去讓人心碎,而又無法理解。”

W神情肅穆,一字一句道:“這不是一個尋常的墓葬。這是一次特定的殯葬行為,是——集體殉葬。”

71、

在1979年,考古學中結構主義方法(Structuralis Approach)在中國還沒有興起,後過程考古學(PostprocessualArechaeology)也沒有被中國考古界廣為應用,更不要說象徵考古學等這些社會思想變革後傳入中國現代考古研究方法理論。但是無論學識淵博的W,還是初出茅廬的譚允旦、查海洋,都對古代的墓葬制度中的“人殉”“人牲”制度瞭然於胸。

“人殉”制度是商周時期一個顯著特點,是用活人為死去的貴族從死殉葬。殉人的數量與墓主的等級有關,被殉葬者多為死者的妻子、近侍等親信。而“人牲”則是更為殘忍的一種制度,是把活人作為祭品——犧牲,殺之以祭祀祖先或死者的亡靈。夏商周時期的人牲多用於宗廟、墓地或埋葬時祭祀祖先或死者的亡靈。

一般來說,作為考古工作者常年接觸各類遺存、遺址、墓地等,早已練出金剛不壞之身。在常人見到普通的屍體都會毛骨悚然時,考古工作者一邊捧著飯盆,一邊蹲在墓邊看著面目詭異的古屍指指點點,進行“午飯研討”是非常常見的事情。但任何一個考古工作者,最不願意見到和挖掘的就是有人殉或人牲的墓地或遺址。

自古以來人們對死亡的認知是建立在肉體消散的這個最基本的觀察事實基礎之上的。但在肉體之餘,人們又構建了另外一個世界,死者的亡魂、魂魄、元神都在這個彼岸世界裡共存。在考古工作者心照不宣的“潛規則”裡,有“人殉”“人牲”的墓葬是陰氣最重,怨魂聚集之地。即便最有經驗的老考古工作者,在看到類似的墓葬時,也會忍不住感嘆人性的殘忍與黑暗。

當W指出古墓溝墓地是一次集體殉葬的墓葬形式時,查海洋並沒有立刻認同,而是反問老師:“您怎麼能斷定的如此肯定?”

W沉吟片刻,“觀察和直覺。”

他指著這片龐大墓群,“這個墓地的一切不是一般的葬俗,而是一套有含義的造形語言,是用生命和集體行為認真設計的,它強烈的表現出集體殉葬的傾向。”

譚允旦覺得有些眩暈。她找了個稍微高點的地勢坐了下來。鍾衛紅走過去關切道:“小譚,你沒事吧?”

譚允旦搖搖頭,目光中由最初發現太陽墓的激動漸漸變成了深邃無法言說的悲哀,“12個孩子……他們在這個墓葬裡承擔的是什麼角色?”

古墓溝墓地太陽墓內圈近景

72、

W一行人的的營地帳篷,就建在古墓溝墓地外圍幾十米遠的地方。彷彿蒼天眷顧,這些挖掘作業的日子裡,一直沒有重大天氣變化。但入夜之後,氣溫仍然驟降,寒風瑟瑟。

譚允旦在帳篷裡藉著燭光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