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部分(1 / 4)

小說:地心修仙 作者:水王

狻>俺踉�輳�237年),原魏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19'淵遣使南通孫權,封拜邊民,誘呼鮮卑,侵擾北方。

於是,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召回司馬懿,命他率兵討伐。明帝問他估計公孫淵有什麼對策,司馬懿說:“棄城預走,上計也。據遼水以距大軍,次計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明帝又問:“公孫淵會採用哪種?”司馬懿回答:“只有聰明人能正確估量彼此實力。預先棄城,不是公孫淵所能做到的。他定會認為我們這次孤軍遠征不能持久,先在遼水抗拒,再退守襄平,這是中計和下計”。明帝問:“往還幾時?”司馬懿說:“往百日,還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一年足矣。”

時朝廷大修宮室,加上軍用物資,百姓飢弊。司馬懿出征前,勸明帝說:自河以北,百姓困窮,外內有役,勢不併興,宜假絕內務,以救時急。

臨行時親友相送,司馬懿感慨作歌:「天地開闢,日月重光。遭遇際會,畢力遐方。將掃群穢,還過故鄉。肅清萬里,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

正月,司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從京師出發,經孤竹,越碣石,六月,進至遼水。公孫淵果然急令大將軍卑衍、楊祚等人率步騎數萬,依遼水圍塹20餘里,堅壁高壘,阻擊魏軍。

司馬懿採用聲東擊西之計,先在南線多張旗幟,佯攻圍塹,吸引敵軍主力,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逼進敵軍的襄平本營,部將不解問其原因。司馬懿說:“敵人堅營高壘,就是想讓我們兵疲糧盡,若攻城,正中其計。古人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現在他們大軍在此,老巢卻空。我直指襄平,敵軍必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接著整頓陣列前進,敵軍果然出來截擊。司馬懿對諸將說:“我之所以不攻其營,正是要等現在的局面”。於是指揮魏軍痛擊,三戰皆捷,遂乘勝進圍襄平。

當初公孫淵聞魏軍來攻,求救於孫權,孫權也出兵為其聲援,並給公孫淵寫信:“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前,深為弟憂也。”

適逢連降大雨,遼水暴漲,平地數尺,魏軍恐懼,諸將思欲遷營。司馬懿下令有敢言遷營者斬,都督令史張靜違令被斬,軍心始安。公孫淵軍乘雨出城,打柴牧馬,安然自若。魏將領請求出擊,司馬懿不允。司馬陳圭曰問司馬懿:“當年攻上庸,八路並進,晝夜不停,故能在一旬半時間裡,攻下堅城,殺了孟達。這次遠道而來,為什麼行動卻更加緩慢?”

司馬懿說:“當年孟達軍隊少而糧食能支援一年,我們的兵是孟達的四倍糧食卻不足一月,以一月糧的軍隊對付有一年糧的軍隊,怎能不速戰速決?四打一,即使一半人傷亡,也是可行,當時不計死傷,正是要為有限的糧草爭取時間。而今敵兵多我軍少,敵糧少我糧多,又遇大雨,想速戰也不可能。從出兵開始,我就不擔心敵人來進攻,而是怕他們會逃跑。如今敵軍糧草將盡,我軍包圍尚未合攏,若現在搶掠牛馬,會逼他們逃走。兵者詭道,善因事變。他們現在憑藉人多和大水,雖然飢困,也不肯就擒。這時候更當穩住對方,不能為得小利而把敵人嚇跑”。

司馬懿將計就計,故意示弱。朝廷聽說雨大敵強,不少人請求召還司馬懿。明帝卻說:“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

月餘,雨停,水漸退去。魏軍完成對襄平的包圍,晝夜強攻。城內糧盡,死者甚多,其將楊祚等降。時偶有流星自城西南向東北劃過,墜落在梁水附近,城中愈發震恐。公孫淵也很驚懼,八月,派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請解圍而縛。司馬懿斬殺使者,釋出檄文嚴責:“昔楚鄭列國,而鄭伯猶肉袒牽羊而迎之。孤為王人,位則上公,而建等欲孤解圍退舍,豈楚鄭之謂邪!二人老耄,必傳言失旨,已相為斬之。若意有未已,可更遣年少有明決者來”。

公孫淵又派侍中衛演來請求定日期送人質。司馬懿對他說:“作戰的大要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公孫淵若不肯自縛請罪,就是決心尋死了,不須送什麼人質。”

公孫淵欲從城南突圍,司馬懿縱兵擊破其軍,公孫淵戰死在梁水邊上。入城後,司馬懿屠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屍體,築造京觀。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收編百姓四萬戶。

司馬懿釋放了當年被公孫淵篡奪官位的公孫恭,又為被公孫淵迫害的綸直等人修了墳墓,表彰他們的後代。下令說:“古代討伐一個國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