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一位經理人告訴我,說他有許多問題要解決,有許多行為希望改變,但絕不同意一週接一週地去拜訪精神病專家,無休止地挖掘和討論童年時代的事。雖然不能把一切責任歸咎於精神病專家,但要想獲得健康的自我意象,並不只有華山一條路,而且老實說,這種精神病療法也並不能準確地代表所有醫生的療法。
於是,我問他是否真心希望發生某種變化,是否在從來不回憶童年時代的條件下也能做到這一點。得到他肯定的回答後,我和他討論起本章的觀點,即運用眼下與想象一致的理性思維,去改變自我意象。
如果你還記得我們在前面列出的公式,不妨在分母前面加幾個字,於是公式變成了:
用簡單的話來說,在繼續用制導導彈來比喻自我控制的條件下,我們運用蓄意的、有意識的理性思維去選擇“靶子”,然後再運用想象力,以一種能被自我意象接受和實施的方式,把“靶子”傳遞給自我意象。
用理性思維檢驗自我強加的限制
不妨設想一種非常簡單的情況:食物的喜好與厭惡。我曾經有位朋友從來都不吃綠豆炒臘肉,而這種配菜我愛吃得不得了,往往還就著上好的牛排一起吃。我多次想說服他試著吃一點,但他固執地說他討厭綠豆。最後,我把他折磨得疲憊不堪。一天晚上,我們在一家飯館裡共同進餐,他勉強同意嘗一點我推薦的菜,用他的話說,這道菜是“你那該死的綠豆”。“就是為了你不再給我找麻煩”,他說。
咬了第一口之後,他低聲咕噥“嗯”,又試著吃了第二口,接著是第三口。他說:“這些東西味道還真不錯。”
幾個月之後我們再次共同進餐時,他主動點了綠豆炒臘肉!
如今,他認為有好幾種原因使他不喜歡綠豆的味道。我並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不曉得他是否知道。我也不打算知道,因為他從來就沒有透露過。但是,他並不需要仔細搜尋童年經歷,不需要把年輕時各種體驗亮到大眾面前,不需要費盡心思躲在樓梯口偷聽大人談話,以便挑戰自己的信念,並在長大後的此時此刻,去檢驗這種信念的真實性。
誠然,幾乎沒有哪種心理問題像喜歡或厭惡綠豆炒臘肉那樣無傷大雅。但是,與你品嚐綠豆的味道相比,渴望自我完善、感覺良好的方式也不會複雜到哪兒去。
雖然我承認精神病學專業人士可能會提出反對意見,但我仍然堅持認為:多數人無需深入分析過去經歷的人生大事,便可以透過運用心理控制技巧以及其他相關的自我完善方式,來解決大部分困擾他們的自毀問題。
別惹火燒身也許再好不過
對過去挫折的記憶和令人不快的痛苦經歷一起埋藏在潛意識之中。但這並不表示為了改變性格,就必須“挖掘”、暴露或檢驗這些記憶和經歷。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樣,任何技能的掌握都是透過“試錯法”實現的,即透過“進行試驗、沒有達到目的、有意識地記住錯誤程度然後在下次試驗中糾正”這一過程來實現的——直到最終“擊中目標”或完成成功的嘗試。從此,成功的反應模式被記住,在未來的試驗中得以回憶和“模仿”。一個人掌握“擲馬蹄鐵”遊戲的技巧、扔飛鏢、唱歌、駕車、打高爾夫球、在社交中與別人打交道或者學習任何其他技能時,都必須遵循這個道理。因此,從本質上講,任何伺服機制都包含對昔日錯誤、挫折、痛苦以及消極經歷的“記憶”。這些消極經歷不僅不會阻礙學習過程,恰恰相反,它有助於學習過程,只要將這些經歷作為反饋資料合理利用即可。這些經歷可以看成對你想要達到的積極目標的偏差因素。
然而,只要錯誤被發現、錯誤的前進路線被糾正,我們就應當有意識地忘掉錯誤,就應當牢記和鞏固成功的嘗試。這一點同樣重要。
只要將有意識思維和注意力集中在即將實現的積極目標上,對昔日錯誤的這些記憶就不會造成有害後果。因此,我們最好“不要惹這些麻煩”。
我們的過失、錯誤、挫折,有時甚至是恥辱,都是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驟。然而,它們必須作為通往終點的手段,而不能作為終點本身。一旦完成本職任務,就應當忘掉它們。如果有意識地仔細盯著錯誤,或者從內心對出錯感到愧疚並由此貶低自己,那麼,我們就不識時務地使錯誤或挫折本身成了有意識地留在想象或記憶中的“目標”。世上最不幸的人,是那些頑固地總想重溫昔日時光、在想象中一遍遍割捨不下過去經歷、總為過去的錯誤自我批評、總為曾經的罪過不停自責的人。
有一個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