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已經有了人類的活動,史稱“西羌地”。隋朝時是蘇毗和多彌國的一部分,唐時為葉蕃所屬,草原遼闊,牧草肥美,是青海省的主要畜牧業基地之一。
玉樹這一片天然美麗富饒的草原上,最使人流連忘返的是它的雄渾有力、熱情粗獷、狂野奔放的歌舞盛況。人稱玉樹是〃歌舞的海洋〃、〃歌舞的家鄉〃。在青海,大多數藏區被稱為〃安多〃地區,而玉樹地區長期同川西區,西藏昌都地區聯絡密切,稱為〃康〃區,連同這一帶的藏胞,統稱〃康巴〃地區。
玉樹地區歌舞的淵源,據求證,年代已經十分久遠。結古寺一世喜那活佛有著非凡的藝術天賦,他獨創的一百多種〃多頂求卓〃,奠定了玉樹成為歌舞之鄉的基礎。加上玉樹毗鄰藏、川、滇的地域優勢,不斷兼收幷蓄,日積月累,歌舞已經為成為玉樹人生活中的一大精神需要。〃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便會跳舞〃。康巴人歌舞在青海民間歌舞中熱情奔放、風格獨特,極具觀賞價值。每年一次的玉樹康巴傳統的文化藝術節,不僅吸引著來自青、藏、川、滇、甘等省(區)的藏族群眾和國內遊客,還有諸多國家和地區的遊客千里迢迢,慕名而來。藝術節的時節,往往是萬頭攢動,記者雲集,其盛況蜚聲海內外。
每年7、8月份,玉樹草原牧草茂盛,一片碧綠,到處盛開著一束束、一簇簇奼紫嫣紅、燦若雲霞般和各種野花,宛如一幅盡善盡美的大型歌舞表演、騫馬和物資交流為主要內容的康巴藝術節拉開了帷幕。屆時,會場周圍幾公里搭滿了各種各樣五彩繽紛的帳篷,遠遠望去,如同一座獨具風情的帳篷城。
從玉樹到青海的最後一站囊謙,一百五十公里的路程。
巴塘一望無際的草原在汽車的前後左右氾濫開來。214國道一會筆直,一會彎到山丘下邊不見了蹤影,天還是藍的讓人心碎,牛羊馬群習慣於懶洋洋地吃草或用它們自己的聲音相互低聲交流。格桑花密密麻麻地點綴在草原的每一個角落,風吹景動,展示著它們的美麗和興奮。海拔4300米的尕日拉山埡口過去,就是榮郭峽谷。站在峽口遠眺,山峰巍然屹立在峽谷兩岸,溪流彎彎涓涓向遠處的天邊流去。白雲在天際慢慢地下墜、下墜,最後和蒼松翠柏融為一體。千百條從群山中蜿蜒跋涉而來的小溪,最終彙整合一條扎曲河,跳躍著流向雲端,變成了波濤洶湧的瀾滄江。一路上,百里畫卷舒展眼前,山勢雄偉、清水如織,一切顯得原始而且悠遠。老浪們不得一次次地停下腳步,與美景一次又一次地交融。
車過扎曲河大橋,向前20公里,到了囊謙縣城所在地——香達鎮。
囊謙縣政府的接待人員介紹,囊謙是玉樹地區文化發祥地,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六萬多人口的囊謙縣,卻有70多座寺院。包括東倉文物遺址、達那寺和格薩爾與手下30名大將靈塔群、然察大峽谷等自然人文景觀,在玉樹乃至整個三江源地區都具有獨特性。囊謙縣總人口中,藏族佔98%。這裡藏傳佛教文化源遠流長,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那寺、格薩爾王與手下30名大將的靈塔群更是被譽為格薩爾的博物館和紀念館,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它是研究藏傳佛教靈塔建築及藏區歷史發展的重要實物例證,也為世界文化遺產寶庫“格薩爾”英雄史詩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歷史例證。
達那寺,當地人稱“格薩爾王的寺院”,坐落在險峰獨處的吉尼塞鄉,周圍群山相挽,連綿百里不絕。從香達鎮到達那寺有一百多公里的距離,全是山路,路況極度惡劣,正在修的公路幾乎都是碎石。最後的幾十公里路程,只有騎馬,要不就徒步,除此之外,只有羨慕鳥們可以在藍天下快樂地飛過去。大家把裝備、裝置安在了馬背上,沿著山谷中的小道,順著麥曲河的激流,跋涉了兩天以後,終於看到了雲霧中的的達那山峰。達那寺被雪峰包圍,在瀾滄江岸邊莊嚴肅穆地屹立不動。
據達那寺的僧侶介紹,該寺始建於公元686年,主要建築包括尕五拉康,噶加麻大經堂,帕木竹巴靈塔殿及葉巴經堂。經堂共分兩層,高十米,堂頂上邊是一小型方亭,上置寶瓶。殿內現供奉三座靈塔,藏傳佛教帕竹噶舉派創始人帕木竹巴舍利居中,藏醫學鼻祖宇妥元丁公波靈塔及希傑派集大成就者著名的女活佛瑪吉拉卓靈堂分列兩側。葉巴經堂主要存放格薩爾王相關文物,藏有格薩爾王的盔甲及寶刀,神劍,長矛和嶺國英雄的塑像。格薩爾王靈塔群建在寺院西側山崖的半山腰,在海拔4700餘米的兩處山洞中總計有40餘座。靈塔的大小大小依個人的地位高低而定。最大的當然是格薩爾王的靈塔,塔中藏有大量“擦擦”,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