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要散掉了?但這事也怪,陳二林的貨往關外走了一趟,似乎給其他客商宣告,路上還算安全,很多客商竟然順著他們新走出的通道過來進貨,金江口鎮在經歷半年的蕭條,再次熱鬧起來。
陳二林給鎮上留下一部分士兵,其餘的,都派到他們墾荒的那個莊子上了,鎮上的人,給那裡起個名字,叫東莊,他覺得聽貼切,也跟著那麼叫。
去年上凍以前,茵茵已經讓人把看好準備墾殖的土地,都進行了冬耕,經過一冬天雨雪的滋潤,土地現在已經能夠播種,大部分田地,她依然打算種高粱,只有那些水泊,她想試種水稻。陳二林不僅給茵茵買來了水稻種子,還請來會種水稻的老農上官濤。
茵茵回到東莊居住,把大門口那片地,用籬笆圈了起來,按照上官伯的指導,建了一個育苗的大床,水稻種子用水浸泡,拌了草木灰和砒霜,放置在由糞土鋪就的育苗床上,上官在下面生火,其實,就是用碎屑柴禾漚煙,產生熱量,讓苗床升溫,使得稻種發芽。陳長庚沒事時,還去幫上官的忙,他倆年齡相差不大,很能說到一起。茵茵大部分時間,還是和小應群玩耍,陳二林沒時間陪兒子,她不能也不陪著孩子。
天氣說暖和也很快,茵茵插在門口的柳樹冒出小綠芽,外面的地裡,就有勤快的農人開始忙碌,去年冬天逃過來的人比較多,這一片,出現了好些小村莊,不過,像茵茵他們這樣,一下子開出幾萬畝地的人家,還是很少的,一家有個百十畝地,都是很不錯的了,畢竟一人一犁,能力有限。
金江口鎮上的人說,這兩年雨水明顯比前幾年少,以前很多沼澤地,現在都能耕種了,這些黑土地,真的很適合種莊稼。茵茵和宋興時指揮陳二林派來計程車兵,為播種做著各種準備,冬耕過的,這時又一次翻耕,除了菜地,他們也不施肥,準備直接下種。
開春一直沒有雨,去年被水淹了的地方,都乾涸了,茵茵讓人在那些地方挖出渠道,準備在這裡栽種水稻,到時,從涑水河車水上來,回灌到這些田地裡。上官伯被請過來,指導著把田地分成一個一個的小畦。
播種即將進行,天氣竟然陰沉起來,茵茵猶豫了,害怕下雨造成地溫太低,種子長時間不發芽,黴爛了。宋興時卻希望能趕緊播進去,有了雨水滋潤,能早點出苗。
這事兒誰也說不準,但雨水若比較多,雨後地裡太溼,人畜進不去,勢必會造成播種推遲,到時成熟太晚,會受到霜凍襲擊。
“大不了損失些種子,種吧。”茵茵給宋興時下令。
宋興時還真是一個急性子,他手下現在幾百人,全讓他弄到地裡去了,又是耬播,又是手點種子,兩天竟然種上一半的地。第三天雨已經大了,沒法再繼續,他才停下來。
這場雨還真的下了三四天才停,跟平時的春雨不同,雨量很大,剩下的地一時種不下去,上官伯讓茵茵趁此機會給稻田蓄水,他說等田曬熱些,就可以插秧了。
雨過天晴,後面幾天太陽每天紅豔豔的,宋興時著急地每天都到地裡檢視,土終於不沾鞋了,他帶人把剩下的地種了。
忙完這些,上官伯又帶著他們去插秧,這些士兵,即使在家種過地,也都是侷限於旱田,像這種水田,還真是第一遭,一個個又新鮮又笨拙,上官伯一天下來,嗓子都喊啞了,才兩百多畝地,竟然整了兩天,才插好了秧。
忙完這些,茵茵終於口氣,這才意識到,陳二林好幾天都沒回來。去年,他也是這樣,動不動就會失蹤幾天,他解釋說,潛回大秦國,打聽父母訊息去了,這次,茵茵不知道他是在金江口鎮有事兒絆住,還是回了大秦,心裡放心不下,她讓宋興時派人到鎮上看看。
宋興時的人回來,給茵茵說東將軍不在,茵茵的心裡,有點難過。
第二天陽光燦爛,春風和煦,茵茵坐在院子裡,一邊搖動吊籃裡的兩個孩子,一邊輕輕哼唱著歌兒,陳長庚幫上官種水稻去了,許氏和水兒在廚房忙碌,魯媽在給兩個小孩子做夾衣。現在士兵多了,他們另外開灶,也另外有居住的地方,茵茵這裡,只剩他們幾個和那頭羊和幾隻雞了。
許氏端了一碗雞蛋羹過來,孩子現在大半歲了,許氏的奶根本不夠吃,再說,也得給他們加飯了,每天早上吃奶,緊接著便是這雞蛋羹了。許氏的孩子儘管瘦,飯量一點也不小,茵茵覺得大概是孩子吸收不好吧,幾隻母雞,有一隻抱窩了,現在每天只有兩三個雞蛋,還不夠這兩個小傢伙吃的。
正文 第一三七章 憐惜
第一三七章 憐惜
“羊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