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守的架勢。
對呂布的舉動張遼頗為不屑,他完全可以想象得到,這絕對是在陳宮地慫恿下呂布才會做出的反應。而隨後郭嘉那裡傳來的訊息也證實了張遼的猜測。
對於呂布此人張遼是頗感到遺憾的。空自擁有強大的武力和嫻熟精湛的戰術指揮能力,卻偏偏因為個人地自負和身邊之人不切實際的想法而沒能成為留名史冊的一代名將,白白的浪費了他的一身本領。雖然演義中對陳宮有著相當正面的描寫,可在張遼看來,陳宮此人雖有些智謀,可也是個小家子氣,完全不具備曹操、郭嘉等人的大氣。而且他的反應總是比別人要慢半拍,這直接導致了他在為呂布出謀劃策的時候常常無功而返。演義中地呂布因不聽陳宮之言而最終兵敗,可在張遼的眼裡,即使呂布完全聽從陳宮的意見,也免不了兵敗之局。這根本就是兩家實力上的絕對差距造成的。
對呂布的異常,曹操也沒有放鬆警惕,曹仁和調到徐州地曹休就陳兵沛國,曹洪在宛城也對東南面的汝南虎視眈眈,而穎川、陳國、梁國也各有一萬曹軍的主力部隊駐紮。曹操在將徐晃從宛城調回之後更是想只留下李典在宛城。將曹洪也調回來。畢竟曹軍現在還沒到那種將領極度豐富的地步。
張遼這裡倒是後備將才不斷湧現,在趙雲不在的這些時間裡,假扮趙雲的陳到就做的極好。他胯下白馬,掌中長槍,憑藉著和趙雲相似地身材,從遠處看。就連張遼也分不出真假。在張遼聯想到歷史上地陳到在蜀國的地位也是僅次於趙雲,甚至在羅貫中地《演義》中直接將他和趙雲合二為一,讓張遼看著越來越有趙雲影子的陳到,感覺很是奇怪。當呂布佔據汝南時張遼自以為改變了歷史,可高順卻又將陳到送到了他的軍中,最後他也在陰差陽錯下,將陳到交給了趙雲。雖然這兩個人都因為張遼而沒有走上追隨劉備的道路。但他們還是如歷史上那般成為了同僚。而且是極為相似的將軍。
但在戰術方面,陳到還是顯得保守。他不想趙雲那樣能攻善守,但僅僅比較防守,倒也不遜於他人。最讓張遼看重陳到的是他的執行力極強,只要是上司的命令,陳到能夠想盡辦法完美的執行。這對於張遼而言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陳到是高順託付給張遼的,那他的身上就不可避免的打上了張遼的烙印,這不同於張遼舉薦趙雲的情況,更加像是家主和家臣的關係。這讓一直想給予趙雲更大的發展空間的張遼很是滿意,這意味著他在趙雲離開青州之後,完全不需要擔心青州騎兵的指揮人選。
而趙雲,張遼則想交給曹操。現在曹操身邊雖然領軍之將不少,更兼有滿寵、毛這些文武雙全之人,卻沒有缺少能夠獨擋一面的大將。夏侯要防守袁紹,李典、樂進的威望不足,徐晃資歷尚淺,而趙雲不但有資歷(第二次攻打徐州前投效曹軍),有威望(曹軍中的第一高手),如今也有了足夠的戰功,讓他在豫州協調穎川、陳國、梁國的駐軍,並和宛城曹洪、沛國曹仁配合作戰是沒有問題的。倒是始終讓他留在青州,反而會減緩他的發展速度,會讓別人有一種趙雲只能屈居張遼之下的感覺。這是張遼所不願意見到的。
張遼在路上也就此事和劉曄做過交流,他是想透過劉曄………郭嘉這一條線事先向曹操吹吹風,免得他乍一提出來,有唐突莽撞的感覺。而且劉曄也算是瞭解趙雲的人,他在青州的指責本就有監督青州眾將這一條,讓他向上彙報也不算過分。劉曄對張遼的想法是持支援的態度,雖然張遼會在趙雲走後親自接管軍隊,但這本就是張遼的分內之事,而且張遼提名的青州騎兵統領是曹海。這個提議加上張遼的身份足以讓某些別有用心者打消念頭,劉曄自己也相信張遼的操守。
“看來將軍已經確認主公將在袁術滅亡後要消滅呂布了。”劉曄在行軍途中對同行的張遼說道。
“雖然袁紹才是真正的大敵,可在和袁紹決戰之前先掃清一下後方的威脅也是必要的。這就像袁紹現在正想盡辦法要消滅公孫續和張燕一樣。”張遼笑道。
“可惜。袁紹要想支援呂布和袁術卻不想我們支援公孫續那樣容易。”劉曄揮揮手,“而且他最多隻會支援呂布,卻絕不會去幫助袁術。”
“袁術的事情太過惡劣,縱是袁紹明知袁術的存在能夠牽制我軍的力量,他也不敢支援袁術,甚至連暗地裡都不敢。而且他們兄弟的關係也讓袁紹不願去幫助袁術,這就從根本上宣告了袁術的失敗。”
張遼對於袁家能在這個時代同時支援兩大諸侯的底氣感到咋舌,因為這兄弟倆的勢力若是能夠整合到一處就是現在的曹操也不敢正面硬撼。這已經是能夠和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