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蓋整個長江流域,輻射面積大很多倍。
“此事可辦!只是某初來明州時間不長,對本地商戶還不太熟悉,此事還得請通判大人來一起商議才好,不知先生意下如何?”吳潛可沒這麼多鬼心眼子,聽了洪濤的提議,略微思考了一下,覺得並沒什麼不妥。除了朝廷明令禁止私營的產業之外,其它所有行業都可以自行開辦,只要正常交稅,朝廷就管不著,這件事兒即使洪濤不和自己說,也一樣能辦起來。現在洪濤先和自己打了招呼,這是人家仁義啊,不求多賺錢,一心只為黎民著想,自己根本沒有拒絕的理由。現在吳潛越看洪濤越順眼,如果不是因為洪濤是個外國人,他都有心把洪濤請到自己府上去好好招待幾日。
吳潛走了,樂顛顛的走了,懷裡抱著三條大帆船模型走了。那是竹葉青牌香水的包裝盒,是洪濤送給吳潛和家人的禮物。臨走,兩個人還約好三天後還在船上見面,到時候吳潛會帶著更多明州官員和商戶來,專門就水泥作坊的問題展開座談會,務求儘快把這件事兒落到實處。
有什麼樣的將領就有什麼樣的兵!同理,有什麼樣的領導就會有什麼樣的下屬。吳潛是個實幹家,他帶來的那些當地官員也都跟著變成實幹家了,就連那位姓孫的通判大人也都把監察之事放到了第二位,一同幫著吳潛和洪濤琢磨水泥作坊的事情。通判這個官職很有意思,他名義上是二把手,但卻死死的控制住了一把手的權利。這個職務代表著中央政府,地方大員身邊都有一個通判,沒有通判的同意,很多政令是下發不了的,而且地方大員對通判沒有管轄權,更不能隨意撤換。
孫通判就是明州本地人,還是臺諫出身,假如吳潛和洪濤要弄別的玩意,他說不定真的會從中作梗,大宋的諫官都屬於雞蛋裡挑骨頭的存在,沒一個好說話的。不過這次孫通判一句廢話都沒說,比吳潛還賣力氣,原因很簡單,他從小就受盡了海水倒灌的苦,建設、造福他家鄉的事情,如果他再敢說三道四、推五阻六的,不用吳潛去彈劾,家鄉父老就能用唾沫星子淹死他。
要建水泥作坊,必須先找到合適的石灰岩,先把石灰岩燒成生石灰,然後再按照洪濤提供的配方,把幾種原料充分研磨、過籮,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就能得出一種灰白色的粉末,也就是水泥。這種水泥和後世的矽酸鹽水泥不同,它的耐腐蝕性很高但強度略低,一般只有300號左右,最高也超不過400號,養護期也略長。不過它也有優點,就是製作相對簡單的多,如果能在研磨技術上提高一些,強度還能加強。
洪濤為啥不去弄後世的矽酸鹽水泥、也就是波特蘭水泥?因為他不會玩立窯,想燒矽酸鹽水泥,必須有立窯,那玩意洪濤見過,但也只是見過而已,內部啥摸樣、如何建造、如何工作都不清楚。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想燒矽酸鹽水泥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不是把石頭扔進爐子裡煅燒一定時間,拿出來研磨成粉末就是矽酸鹽水泥。從選料、生料、熟料、研磨各個環節上都要進行成分控制,否則燒出來的玩意不一定就是矽酸鹽水泥。在沒有化學制劑的情況下,洪濤既沒地方去找飽含矽酸鹽的礦物質,又無法確保每道工序的成分穩定,所以矽酸鹽水泥他根本就沒奢望。
目前這種簡易的混合水泥他覺得最適合此時的生產力和生產技術,生石灰從東漢末年就被中國人弄明白了,石灰窯大宋本身就有。第二種原料就是廢磚、陶器、瓷器碎片、鐵渣,這些玩意也不難找,而且數量很龐大,算是廢物利用了。第三種原料叫熟石膏,這東西在大宋也不是新鮮玩意,專門有石膏礦,挖出來的就是二水石膏,經過煅燒之後就是半水石膏,也就是熟石膏。
第一百七十五章英雄歸來
就這麼簡單,把廢料渣、生石灰、熟石膏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然後仔細研磨,就是混合水泥了。必須是,因為洪濤上上輩子弄過這個東西,準確的說不是他弄的,而是他那個下放工廠勞動的老爹。當時姥姥家裡要蓋個小房子,沒地方找水泥,本打算用黃泥、生石灰混上麻來蓋房。老爹一聽,不成!像這種把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機會他怎麼能輕易放過呢,而且還是拍老丈人馬匹的機會,於是他就大顯身手的一番,硬生生把一堆廢物變成了這種混合水泥。在製作過程中沒閒著,還手把手的教授給了當時才上小學二三年級的洪濤,再傳授知識給兒子的問題上,洪濤的老爹是一絲不苟的,走在馬路上看到螞蟻打架,都得給洪濤出一道思考題。
事實證明這玩意確實是水泥,挺好用,洪濤都上大學了,那間小房子才拆了重建,結果水泥鋪設的地面依舊結實。只是這東西有個天敵,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