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3 / 4)

小說:千山記 作者:樂樂陶陶

可見調理有度。

哪怕謝莫憂心下都覺著,倘能這般自由自在,氣派十足的住在外頭,的確比寄人籬下好,嘴裡卻笑,“老太太一直唸叨,說江姑娘搬的太早了,捨不得你呢。”

謝莫如只管靜靜品茶,江行雲想,謝二姑娘的性子與謝大姑娘頗有不同哪,這熟稔的口吻,不知道的還得以為我跟她多深的交情呢。再者,她們宋家是與謝家三房有姻親關係,謝莫憂是長房孫輩,與她的關係已經遠了,就是論年紀,她長謝莫憂,論輩份,她更高謝莫憂兩輩,與謝太太同輩,謝莫憂這是以什麼身份跟她說這話呢。唉喲,怪道你跟我姑媽關係好,原來你倆的智商在同一水平線上啊。你們簡直就是傳說中的高山流水一知音哪。

江行雲覺著謝莫憂這話已是唐突,卻是面色不變,妙目流轉間微微一笑道,“姑媽的心,我豈能不知。我這年前搬過來,原是早與姑媽商量好的。都是燕表姐,也不知怎麼了,上次一道吃了酒,就跟姑媽她老人家說什麼冬天搬家不好,要留我長長久久的在身邊兒住著。要我說,這也不是燕姐姐的主意,燕姐姐又不是頭一天知道我置辦了宅子,也早知我要搬來自住的。真不知哪個沒眼色的挑撥燕姐姐,她又是個耳根軟的人,聽人一挑撥,又真心待我,心裡不放心我,可不就跟姑媽說麼。姑媽這把年歲,老人家,就剩下心軟了,立時就轉了主意。故此,原本說好的事兒,又叫姑媽擔心了我一遭。”

說著嘆口氣,江行雲端起茶來吃,“莫憂你也眼見了,我這宅子又不是離姑媽多遠,兩府一牆之隔。我來帝都帶了家裡的侍衛,不要說與姑媽住的近,有姑媽姑丈照應我,便是等閒來二三百人馬,想進我這宅子也不是容易的。我特意置這宅子,就是為了就近照顧姑媽,安她老人家的心。只是,我雖姓江,骨子裡流的是宋家的血,我還在呢,自然要立起門戶來。一則,不墮我們宋家門風;二則,這是姑媽的孃家;三則,延續宗祠。”

這話一說,什麼嘴也能堵了,謝莫憂自若一笑,“你想的周到。”

江行雲笑,“一則家教如此,二則這兩年受姑媽薰陶,方有此志向。我把這道理跟姑媽一說,姑媽也是極欣慰的。”說著,又請大家吃這茶,“陛下知我出孝,特意賞的冬茶,我還是頭一遭吃冬茶,覺著味兒不賴。孝敬了一些給姑媽,這是留著咱們一起吃的。”

謝環笑,“上次吃就覺著是極難得的。”

謝莫憂亦道,“清雅柔香,果然是極難得的。”

謝莫如沒說啥,她對茶不大講究,倒是想著,這茶約摸是江行雲搬家後方賜下的,不然,上次江行雲出孝時三老太太府上擺酒,斷沒有不拿出來給人吃的理。

江行雲剛一搬家,宮裡後腳就賞下冬茶,宮裡在想什麼?莫不是樂得見江行雲搬出三老太太府上?不,這種邏輯是不通的。江行雲畢竟只有十三歲,尚未及笄不說,她父母皆無,已在五不娶的“喪婦長子不取”之列,倒是在三老太太府上得女姓長輩教導,對江行雲日後的親事更有利。三老太太這家人,謝莫如雖不喜歡,但從整體考慮,三老太太性子討厭,家裡人也有勢利之嫌,但這隻能算缺點,不是什麼大奸大惡。且,宮裡令謝柏尚宜安公主,本身就是對謝氏族風的一個肯定。那麼,宮裡沒有看不過眼謝家的道理。宋氏兩代人駐守西寧關,功勞不小,從宋氏論,從江行雲日後前程論,從謝氏家風論,宮裡也沒有鼓勵江行雲安宅自住的道理。

那麼,這茶就是另一番含義了。

宋氏於朝廷有功,那麼,這茶的意思無非是,朝廷沒有忘記宋氏功勳,而江行雲這一介孤女,即使自謝家搬出自立門戶,朝廷仍是看顧她的。

難怪,難怪三老太太今日好生一番抱怨江行雲搬離謝家之事,大概三老太太怕是朝廷誤會謝家對江行雲不夠盡心,才使江行雲搬離謝府的吧。其實,三老太太多慮的,依江行雲之周全明白,不會讓人看江謝兩家的笑話,她定已有周全兩家的主意。

吃過茶,略說了會兒話,江行雲請女孩子們去她在園子裡搭的帳篷裡烤肉玩耍。

江行雲與諸人介紹,“我們邊州,不太流行聽戲,我來帝都兩年有餘,戲啊什麼的,伊伊呀呀,仍是聽不大明白。在邊州時,冬日天氣好,我會出城打獵。不過,冬天沒什麼好獵的,野雞兔子都瘦的很,就是大些的鹿羊之類,也不比夏秋時肥碩。倒是下了雪,偶爾就會圍起帳子來烤肉吃,這羊是西寧的羊,你們嘗一嘗味兒,與帝都的羊也不一樣。”

謝莫憂好奇,“你們在邊州是住在帳子裡麼。”

江行雲哈哈一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