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山陽太守袁遺。第九路,濟北相鮑信。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路,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路,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路,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路,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路,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第十八路,驍騎校尉曹操。
但是由於地域關係,西涼太守馬騰並未親自來參加會盟,而是派兄弟馬躍(馬岱之父)前來作為代表。
此次起事,本是曹操率先發矯詔,高舉討伐董卓的義旗,其他人都是聞風響應,最後只因袁氏四世三公,門多故吏,影響力無與倫比,反被袁紹做了盟主,曹操只是副盟主。
但是畢竟陳留是此次討伐董卓的發起地,故十八路諸侯集結在陳留歃血為盟。
只見袁紹長身玉立,銀盔銀甲,手持三尺青鋒,慨然走上主將臺。後面另外十七路諸侯分立兩旁。袁紹接過邊上遞過來的三柱香,虔誠的拜了三拜。慷慨而略帶悲泣的聲音大聲念道:
“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紹等懼社稷淪喪,糾合義兵,並赴國難。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至臣節,必無二志。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鑑之!”
其聲激昂,其語哽咽,淚流滿面,神情悲壯。眾人無不熱血沸騰,涕淚交零。
司儀捧上一碗羊血,袁紹接過血碗,伸指入碗蘸血重重的塗在臉上。眾諸侯依次效仿。
這就是傳說中的歃血為盟。
眾人歃血完畢,相視哈哈大笑,接過司儀安排的酒碗,舉碗朝向臺下眾兵士隨著袁紹大喊:“殺董卓,興漢室!”。
喊完一飲而盡,砸碗於地。
臺下的將士紛紛大喊“殺董卓,興漢室!”,喊聲響徹雲霄。
天子等待這個時刻已久,漢室百官等待這個時刻已久,天下百姓等待這個時刻已久。
只聽袁紹舉劍一聲大喊“殺!”
三十萬大軍高聲喊殺,浩浩蕩蕩的殺向雒陽。
史載:公元190年三月,袁紹與曹操等十八路諸侯在陳留歃血為盟,共舉反董卓大旗。袁紹為盟主,曹操為副盟主,孫堅為先鋒,袁術總督糧草,共三十萬大軍,直撲雒陽。
傍晚,未央宮寢殿。
劉協望著燈火陷入沉思。距歷史上那個關鍵時刻越來越近,他也越來越緊張。
自從曹操出城以後,劉協便開始讓王越和王允暗中聯絡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馬均那邊,王允暗中調動了三千萬錢,一百工匠給他差遣,居然瞞過了李儒。正如袁基所言,士人的在朝中的力量是難以估量的。李儒這個外來的和尚,之前長居塞外,不熟悉朝廷事務,宮中的一些小動作瞞過他易如反掌。
由於董卓殘暴不仁,激起了朝廷內外的極度憤恨,再加上這個時代的正統思想,暗中願意捨命效忠天子的人不在少數。而那些士人,雖然支援劉協的不多,但是反董卓卻是毫無例外的統一槍口。
京城,等待著風暴的到來,等待著黎明的來臨。
曹孟德,朕沒讓你去刺殺董卓,該不會偏移歷史軌跡吧?你的大軍何時到來?
王越急匆匆的闖了進來:“渤海太守袁袁紹和驍騎校尉曹操果如陛下所言,率領十八路諸侯共三十萬大軍殺往雒陽,前來勤王。”
來了,終於來了!
劉協拍案而起:“孟德果然是信人。城中有多少人馬會支援我們?”
王越道:“臣有門徒三百,虎賁營四百,宮中宿衛三千,外加王司徒暗中招募的私兵五百。其他大臣可差遣家丁共八百。共有五千勇士願意效忠陛下。”
虎賁營四百,大半為當日刺殺劉協時被劉協饒下性命的那批人。宿衛受伍孚和盧毓節制,宿衛的使命本身就是保護陛下,自然盡歸劉協所用。只要程序如歷史,則董卓與呂布大軍出城後,城中留守兵馬不多,又無猛將,如此兵力應堪堪可用。
五千,也算是一隻數量可觀的軍隊了,雖然是雜牌軍。
劉協笑道:“很好,已經超出朕的預料。立即通知馬鈞等人,加快連弩製造速度,不可懈怠。”
王越領命而去。
劉協將掛在床邊的龍淵劍拿起,叮的一聲拔劍而出,彈了一下劍刃,頓生虎嘯龍吟之聲,連綿不絕。
劉協輕輕一笑:“果然是好劍!”
枕戈待旦,終於到了決戰時刻。等著朕發出致命一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