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上臺下的人紛紛朝他們望來,大部分人只是看了一眼並未十分在意。
臺上的“白虎”突然一個虎撲,伏倒在地,一動也不動。那“黃公”舉起金刀,不禁驚訝的停在空中。
臺下譁然凌亂了,這“白虎”居然被降服了,不但伏地不動,而且還在朝著臺下咚咚的磕起頭來。
劉協見勢不對,一揮手帶著眾飛龍衛退出村子。
背後突然呼啦啦的跪了一地,傳來此起彼伏的高呼陛下萬歲的聲音。
劉協沒有回頭,眼中隱隱露出淚光,直奔村口,縱身上馬喝了聲“回宮!”,雙腿一夾馬腹,便縱馬馳出村口。
校武場,劉協和三公、張遼和劉備一起檢閱馬鈞和蒲元所製作的新式武器。
二十多個巨大的如人形般的箭靶在校武場對面五百步外排成一條直線。
這邊一百個騎兵整整齊齊的排成十排,個個臉色神情肅然,右手託著一隻簡裝連弩,左手提著長槍,騎在雄駿的西涼戰馬上身子坐得穩穩的。
一幫步兵見這隊西涼騎兵居然不用扶馬身,在馬背上如履平地,以為這幫騎兵個個都如那些神將一般僅憑雙腿的夾力就能撐住身子,不禁對西涼人精湛的騎術大為驚歎。
其實仔細看過去,就可發現西涼人並非那麼神奇,他們的雙腳都踩在一個三角形的鐵圈裡——馬鐙。
如後人所言:“很少有發明像馬鐙那樣簡單,而又很少有發明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馬鐙把畜力應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讓騎兵與馬結合為一體。”
馬鐙發明以後,使戰馬更容易駕馭,使人與馬合為一體,解放了騎兵的雙手,使尋常的騎兵也可在馬上且騎且射,還可在馬背上晃動自如,完成左右攻擊的動作。
歷史上的馬鐙在西晉晚期才在中國出現,而此時劉協的到來使馬鐙提前發明了兩百年,這原本不算什麼發明,只需一個創意而已,而對於劉協來說這算不了什麼創意,他只是照搬後人的經驗而已。
其實這隻騎兵不只是配備了馬鐙,如果你觀察夠仔細的話,還會發現馬蹄上居然釘上了馬蹄鐵——一個跟馬鐙一樣簡單實用的小發明。
一枝令箭從主將臺上扔了下來。
傳令兵接過令箭喊了一聲“開始!”。
騎兵們得令後一夾戰馬,一百多匹駿馬怒蹄而起,依次按著佇列順序,一排排的騎兵帶著一片塵土向對面的箭靶呼嘯而去,整齊而快速。
眼看第一排騎兵衝到箭靶一百五十步之內,騎兵們舉起弩箭,按動機簧,咻咻數十枝箭射向箭靶。滿天的箭雨,一排排的射向箭靶,射進箭靶裡嘟嘟直響。
八百隻箭十有七八中在靶面上。
所謂臨陣不過三發,他們在衝到敵兵五十步之前已經射完了連弩中裝填好的八枝利箭,從容的將連弩掛在馬鞍後,雙手持槍向前衝去。
一百多騎兵每人對著人形箭靶做了一個衝刺的動作,然在一片轟然喝彩聲中調轉馬頭奔回佇列。
就在臺上眾人還在驚詫之中,數十個士兵衝過去將箭靶移開,又換上二十幾個新的箭靶。這次的箭靶跟普通的箭靶略大而已,比剛才的人形箭靶要小了很多,且在上面除了畫了靶心以外,還另外畫了九個環。
二十個弩兵雙手持著連弩從佇列中走出,他們手中的連弩比起剛才騎兵手上的連弩大了一倍多,裡面裝著二十枝利箭。連弩的外形射擊類似像後世的射鯊弩,增加了一個類似槍托的裝置。
連弩手走到箭靶一百五十步外,開始半蹲在地,將連弩的後座抵在肩膀上,雙手托住弩身,對著準星瞄準靶心,按動機簧發射。一排排弩箭激射而出,直奔靶心。
四百多枝箭十有**都落在八環的範圍之內。
劉協開心的笑了,哈哈笑道:“馬、浦兩位愛卿改進後的神弩越發犀利和精準了。”
馬鈞微微一笑道:“多謝陛下誇獎,且看陛下親自發明的龍弩機車。”
話音剛落,二十多臺四輪弩車在士兵們的推動之下緩緩的駛到校武場中央,每臺弩車配置兩人,一人裝箭,一人瞄準發射。其實弩車也並非劉協初創,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過。《墨子·備高臨》講到,守城可用連弩之車,它有“兩軸三輪”,以車為架,以軲轆為弦,箭矢長十尺,矢端連著繩索,如同戈射,可以用軲轆收回,可以同時放出大弩箭六十枝,小弩箭無數,但這種弩車射速太慢,而且需要十人才能操控,操作十分不便,效果不大。而馬鈞設計的這種弩車,首先十分輕便,只要兩個人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