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主美城反苦連,上德下厚安萬年。
怎麼相關聯呢?您定會發現,這是按順序從每計中各抽一個字混合成的詩。意思很簡單,就是先背熟這首詩,再把其中的每個字與之相關聯,並記熟,便能背熟“三十六計”。這下您又會問了,這首詩無厘頭似的,不是更難記嗎?哈,也許是冥冥之中註定的,或是小乙敢於嘗試看似不可能的東西,非但意思完整,而且還與之大有關係耶。不信,您往下瞧:
天羅地網地軍隊圍著城裡正處於疲勞熟睡當中的人們,並隨時處於枕戈待發的打擊狀態中。
驀然,隨著城裡混入秘藏的一個姓李的間諜在暗處的高地上點燃了大火,轟的一聲,城外腥風城內驚,驚得城裡兵將的手不禁地發抖,但再抖也得還擊耶。
城中之“虎”欲拋開“圍賊”,便欲找個替身,而自己卻混作最底層的“魚”,準備脫身而云,來個“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可他的“金蟬脫殼”之計,圍軍早有所準備,這不,他們已控制了各個城門,門口裡三層外三層地佈滿了士兵,連蒼蠅都別想飛出城去。原來他們想來個“關門捉賊”之計來做最後的攻擊。城裡的兵將只得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伐這“偷門賊”了。再加上城中百姓對他們的謾罵和幫稱,城中的兵將更休想抽身耶。
經過“以逸待勞”、“趁火打劫”和“關門捉賊”,很快,投降的投降,傷亡的傷亡。“成者王,敗者寇。”開明的君主登場,必將使城池裡的百姓生活得更加美好,必將反往日的窮苦連連,使民富足安樂。
這樣,上堅守仁德,下就會忠厚老實,城池就會安定萬年!
您說,是不是好理解?理解之後,這首詩就背得更牢固更長久了。再之後與“三十六計”相關聯來記,就大功告成了。其實也不要專門發太多時間來記,每天用坐車、散步等零碎時間來記,效果更好,還有趣味。“不時展覽則眼熟,不時誦讀則口熟,不時思索則心熟。”這不是說得很好嗎?
聖人云:“告諸往而知來。”又云:“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吾不教之矣。”亦希望這只是“拋磚引玉”,而您完全可以把這種關聯記憶法用到他處。
七大種子選手一說完,除了湯參和風風笑了外,其他的都沒笑,所以七人都得抽自己三十八個耳括子,這一抽,全場人鬨堂大笑,惟獨湯參和風風沒笑。
接下來輪著上任盟主喬不三講笑話,名為《挑水的故事》:
離我家大約一里處有一口井,去“井家”坐客的人可可憐憐也只有兩家,顯得十分冷清。一路上也是雜草叢生、小徑漫漫,因此也越發顯得冷清。每天來挑水的人總是去時匆匆來時急急;每天道路上的草也總是去時悲叫來時哀叫。
上面所說的“客人”就有我們家,沒得說,一到放假,這挑水的重擔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我的身上。一挑完水後,我的肩膀老是一陣陣的痠痛,背也好似駝了幾分,更糟的是滿桶的水狠殺得灑了四分之一,或者更多。我想:為什麼桶裡的水這麼不安分呢?我認真地想了一會兒,最後得出原因:路太顛簸。
後來,我慢慢地發現,只要心保持平靜,即使路再怎麼顛簸,桶裡的水也不會濺出來,單只是擺來擺去罷了。特別是在放桶子的時候,如果我的心怦怦直跳,桶裡的水決對會毫不留情地濺出來。
再後來我漸漸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當我們挑著水跨出左腳時,就會使重心偏向右邊,從而使得桶中的水發生傾斜。但如果我們此時就產生緊張心理或頓時發怒的話,那接下來我們跨出右腳時,就會把這種怒氣發洩出來,就會產生衝動,從而使所跨的力度、張度等過分,從而導致桶中的水不能立即恢復到原來的水平狀態,而是向左邊傾斜,桶中的水也隨之濺了出來。當然,我們越是緊張越是發怒,那桶中的水就倒出的越多。可如果我們自始自終都能保持一顆靜心即平常心的話,那就會“陰陽”和諧,就不會造成畸形變化呢。
一談起心靜,我就想起了諸葛亮所說的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還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尤其讓我還想起了蘇洵的名言:“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可見,對於我們來說,擁有一顆不波瀾起伏的心是多麼重要啊!
朋友想想:是平靜的水能蕩起完整的波紋,還是奔騰的水能蕩起完整的波紋呢?
時刻記住:世界屬於熱情而卻能保持冷靜的人!
這哪是笑話,但湯參和風風還是笑了,不是因為他講的好笑,只因為尊重他。
八人都